1 / 8
文档名称:

从出版视角看新城新区建设的文化保育——以雄安新区为例.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出版视角看新城新区建设的文化保育——以雄安新区为例.doc

上传人:cby201601 2017/12/22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出版视角看新城新区建设的文化保育——以雄安新区为例.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出版视角看新城新区建设的文化保育——以雄安新区为例
周洁
中国传媒大学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新城新区建设在促进城市扩张更新和跃迁发展的同时, 由于相对忽视所在地的文化保育与文化接续等问题, 往往造成城乡风貌与建筑格局、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与地方方言、乡村礼仪与非遗技艺等各种原有文化形态的崩解甚至消亡。雄安新区的建设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新城新区所在地历史悠久, 文化资源丰厚, 出版行业有责任及时采取行动, 通过出版方志与村史、报告与著述、小说与诗文, 以及通过数字出版和提供知识服务, 系统盘存传统文化资源, 动态记录文化变迁。同时依托前沿的数字信息技术, 实现虚拟空间的文化复兴, 通过跨界合作延伸产业链, 探索资源价值的创造性开发, 进而为历史传统文化的保育与传承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
新城新区; 民俗; 非遗; 出版; 文化保育; 雄安新区;
新城新区是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主要是为了疏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资源负荷、促进区域间的均衡化发展而建设的相对独立的城市空间单元。作为一种规划形式, 新城新区不同于依靠自然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自然城镇, 其外部推动因素比较明显, 具有较强的人为规划干预主义色彩[1]。新城新区通常以重建或再造一座新的城市或区划为愿景, 其规划和建设往往更着眼于未来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人居环境、公共服务, 而相对忽视新城新区与原所在地的文化保育与文化接续等问题。因此, 很多新城新区虽然在塑造城市新景观、培育经济新引擎、均衡产业新格局等方面卓有成效, 但与此同时, 城区千城一面、缺少特性个性、缺乏文化积淀等问题也十分普遍。随着新城新区的建设发展, 许多丰富多彩的在地文化逐渐被后人遗忘直至消失, 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遗憾。
2017年4月, 一个名叫“雄安”的新区在华北平原横空出世, 成为继上海浦东和深圳特区之后又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将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战略高度, 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地投入建设。由于现有开发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弱、发展空间比较充裕, 雄安新区被喻为“一张白纸”, 但实际上雄安所辖的雄县、容城和安新三县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规划内区域共辖20镇9乡557个行政村, 现有常住人口104万人,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产业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使得这片区域已经形成较为定型的发展面貌。这里很快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有的建筑、产业、居民、文化等很可能将会成为历史。
为避免留下文化遗憾, 雄安新区在建设初期就体现文化先行理念, 在整体规划尚未正式出台就已启动多项文物保护与考古勘探工作, 将文化建设摆在新区建设的重要位置。对新城新区建设而言, 在地历史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同时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抢救行动, 在这一过程中, 出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是记录历史、传承文脉、弘扬精神、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如何借助出版力量推动新城新区的文化保育, 或可以雄安新区为例稍作探析。
一、新城建设:面临消失的四种文化形态
不同于以大学城、高新区、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单一功能城市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