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译者前言
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 ,一)生
前曾是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写过十七部长篇小说以及几十种其他体裁的文
学作品,一九六九年被授予大英帝国贵妇勋章。她厌恶城市生活,长期住在
英国西南部大西洋沿岸的康沃尔郡,她的不少作品即以此郡的社会习俗与风
土人情为主题或背景,故有“康沃尔小说”之称。
达夫妮·杜穆里埃深受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
说的影响,同时亦曾研究并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因此,
“康沃尔小说”大多情节比较曲折,人物(特别是女主人公)刻画比较细
腻,在渲染神秘气氛的同时,夹杂着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感伤主义。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发表于一
九三八年,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再版重印四十多次,并被改编搬上银
幕,由擅长饰演莎士比亚笔下角色的名演员劳伦斯·奥利维尔爵士和著名女
影星琼·芳登分别饰演男女主角。该片上映以来久盛不衰。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本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颇富神秘色彩的女性吕蓓
卡的形象,此人于小说开始时即已死去,除在倒叙段落中被间接提到外,从
未在书中出现,但却时时处处音容宛在,并能通过其忠仆、情夫等继续控制
曼陀丽庄园直至最后将这个庄园烧毁。小说中另一女性,即以故事叙述者身
份出现的第一人称,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吕蓓
卡的作用,作者这种以“实有”陪衬“虚无”的手法颇为别致。值得注意的
是,作者通过刻画吕蓓卡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腐化生活,以及她与德温特的
畸形婚姻,对英国上层社会中的享乐至上、尔虞我诈、穷奢极侈、势利伪善
等现象作了生动的揭露。作者还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比较成功地渲染了两种
气氛:一方面是缠绵悱恻的怀乡忆旧,另一方面是阴森压抑的绝望恐怖。这
双重气氛互相交叠渗透,加之全书悬念不断,使本书成为一部多年畅销不衰
的浪漫主义小说。但在这部作品中也反映了作者某些不足之处,如作品反映
的生活面比较狭窄,若干描写景色的段落有点拖沓,且时有重复等。
第一章
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恍惚中,我站在那扇通往车道
的大铁门前,好一会儿被挡在门外进不去。铁门上挂着把大锁,还系了根铁
链。我在梦里大声叫唤看门人,却没人答应。于是我就凑近身子,隔着门上
生锈的铁条朝里张望,这才明白曼陀丽已是座阒寂无人的空宅。
烟囱不再飘起袅袅青烟。一扇扇小花格窗凄凉地洞开着。这时,我突然
像所有的梦中人一样,不知从哪儿获得了超自然的神力,幽灵般飘过面前的
障碍物。车道在我眼前伸展开去,婉蜒曲折,依稀如旧。但是待我向前走
去,就觉察到车道已起了变化:它显得又狭窄又荒僻,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那
个模样。我一时感到迷惑不解,但当我低下头去避开一根低垂摇曳的树枝
时,才发现了变化的来由。原来自然界已恢复了本来的面目,渐渐把她细长
的手指顽强而偷偷摸摸地伸到车道上来了。即使在过去,树林对车道来说,
也始终是个威胁,如今则终于赢得胜利,黑压压势不可当地向着车道两侧边
沿逼近。榉树伸开赤裸的白色肢体,互相紧紧偎依,枝条交叉错杂,形成奇
特的拥抱,在我头顶构成一个形似教堂拱道的穹隆。这里还长有许多别的树
木,有些我叫不出名字,还有些低矮的橡树和翘曲的榆树,都同样树盘根错
节地纠结在一起。橡树、榆树,还有巨怪似的灌木丛以及其他一些草木,就
这么纷列在这块静谧的土地上,全然不是我记忆中的景象。
车道已变成一条细带,与过去比,简直成了一根线!路面的沙砾层已不
知去向,只见密密的一片杂草和青苔。树枝倒垂下来,阻挡着我的去路,节
瘤毕露的根部活像骷髅的魔爪。在这片荒凉芜秽的林莽中间,时而也还能认
出一些灌木丛,那是当年我们居住时的标志,是人工栽培和雅趣的产物。如
紫阳,它的花穗曾经颇负盛名,但如今因为无人修剪照拂,也成了野生植
物,枝干高得出奇,却开不出一朵花来,又黑又丑,与左近那些无名的草木
没有什么两样。
忽而东,忽而西,这条可怜的细线歪歪扭扭地向前伸展。(而它一度就
是我们的车道啊!)有时我以为它到头了,不料它又从一棵倒在地上的死树
底下钻出,或是在一道由冬日绵雨积成的泥泞小沟的那头挣扎着露出头来。
我从未觉得道儿竟这么长,那距离想必是不断成倍延伸,就像树木成倍往高
处长去一样。车道似乎根本不通向宅子,而是引入一片迷津,通向一片混沌
杂乱的荒野。突然间,我一眼看到了那宅子,宅前的通道被一大簇乱生乱长
的异样灌木覆盖了。我伫立着,心儿在胸中怦怦剧跳;眼眶里泪花滚动,带
来一阵异样的痛楚。
这就是曼陀丽!我们的曼陀丽故居!还是和过去一样的隐僻、静谧。灰
色的砖石在梦境的月光里显得白惨惨的,嵌有竖框的窗子映着绿草坪和屋前
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