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舞台剧工作总结.doc

格式:doc   大小:5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舞台剧工作总结.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7/12/23 文件大小: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舞台剧工作总结.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舞台剧工作总结
突出特点注重创新打造民族舞台艺术精品
舞台剧工作总结舞台剧是舞台艺术的主流。舞台剧创作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说,一部优秀的舞台剧目,可以成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精神产品创作的代表和标志。锡林郭勒盟自2004年开始民族文化大盟建设以来,一直致力于舞台剧的创作与生产,先后排演了《元都古韵》、《姑娘湖》、《天赐锡林郭勒》、《草原记忆》等一批大型舞台剧。其中:《草原记忆》是锡盟盟委、行署重点打造的一台优秀民族舞剧。该剧创作起始于2008年底,2009年4月首演。自搬上舞台后,先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自治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和自治区首届民族文艺会演金奖,成为全区舞台剧创作的一大亮点。今年,该剧被中宣部指定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巡演,为扩大锡林郭勒盟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创新机制,倾力打造。2005年初,我们就将专业文艺团体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了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五年来,通过推行资产经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演职人员聘任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精神产品生产营销制度以及创作激励制度的全面改革,率先实现了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经营管理机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取得了良好成效。各专业文艺团体从以往工作重心侧重于日常接待演出、慰问基层演出,到主动尝试自主创编大型舞台剧。如:多伦县乌兰牧骑自主创编的舞剧《姑娘湖》,迄今已演出100余场,广受好评;锡林浩特市乌兰牧骑倾力打造的歌舞剧《天赐锡林郭勒》,全景展现了草原民族的生活情形、劳动状态、民族地域特色。在创排舞剧《草原记忆》时,我们打破了以往的唯有楚才的地域观念,广招贤士、广纳高见,通过与北京索日娜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强强合作,在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主要角色等主要环节引进人才,克服了人员少、经验不足、专业水准低等诸多困难,在搭建好舞剧框架的基础上,通过编导、作曲、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及演员并肩携手,促成了小剧团排大戏的事实。
(二)立足现实,精选题材。《草原记忆》属于现实题材。剧情节选了上世纪60年代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内蒙古大草原收养3000名上海孤儿历史事件中的闪光点和最富有情感的片段,颂扬了民族团结、民族情结,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打动人们的心灵。过去我区民族舞剧形式的剧目以民族风情、民间传说、民歌与情感故事等题材为多,但《草原记忆》选择舞剧形式演绎这个现实题材,在我区艺术创作上堪称是一个新的突破与探索。舞剧《草原记忆》另外一个亮点就是营造出贯穿全剧的情感氛围,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在剧情设计上,将南、北方四个人,二个民族,一对恋人,一对兄妹,以情为线组成一个家庭,它作为一种象征,使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由此建立了不能割舍的血脉情缘。通过摔马鞍、摔口琴一些细节冲突,刻画出鲜明的人物个性。精心设计的狂风暴雨和饿狼群中救助巴特尔,彻夜缝制蒙古袍,暴风雪中母亲献身等一件件、一桩桩看似自然、朴实,却惊天动地的勇敢行为,折射出草原母亲博大无私的母爱以及孩子们对草原的挚爱和永久的记忆。可以说,舞剧《草原记忆》正是用历史之
“鉴”点亮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才使得舞台表现具有饱满的艺术感染力和强烈的震撼力。
(三)遵循规律,注重创新。创排《草原记忆》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握艺术创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