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议家庭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学困生是在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下产生的。本文分析了家庭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家庭环境;影响;学困生
近年来,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例如我们平川二中的招生规模已经由2007年的28个班,上升到2012年的34个班,每班大约65人左右。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学生的个体差异日趋明显。
由于其成长环境、义务教育段的教育资源等差异,使得他们实际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长期以来的“快节奏、大容量、高难度”的课堂教学,一些思维速度慢、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成为受害者,逐渐产生一些在教师、家长眼中的“落后学生”或“差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困难学生”。
“学困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导致学习成绩差或思想品德欠好,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学困生”在每位教师的教育生涯中都会碰到。造成他们“学困”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信心、自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学困生”不是天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困生”家庭环境方面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学困生”在家庭环境方面不外乎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家庭。在农村,绝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程度较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只顾忙农活,甚至有时还要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把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负责任地交给学校。
。学困生中有较大一部分家庭残缺不全,父母或离婚,或正在闹离婚。如一些学困生的家长往往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在子女面前吵架,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子女的学习得不到安宁。一些家长精神上有
极大的失落感,无心管教子女,因而对孩子放任,极少顾及孩子的学习。家长的烦躁情绪也影响到孩子,孩子易出现孤僻、冷漠的心理,对学习也失去兴趣。时间一长,孩子也无法集中心思学习,成了学困生。
。现实社会教育体制落后,考试繁难,升学率低,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又习惯于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农村家长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有相当多的家长在从事繁重辛劳但收入相对低下的体力劳动时,深切感受到学好文化的重要。他们在教育子女要好好读书时最常说的话是:“认真点,将来考个好一点的大学,才能找个好工作,不然,就只能像我一样辛苦一辈子。考上了,我砸锅卖铁也供你。”平时苦于无法给孩子以学业辅导,只能一遍遍重复这样的话,令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他们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分数,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有时是明确的告知,有时是委婉的暗示,对孩子不是班级最好而感到惋惜;当看到学业不理想时,多是觉得自己的心血白费了,失望的同时,对孩子生出一股怒意,动辄埋怨、责骂甚至动武,而不是思考孩子有什么学习困难,心理感受如何,更想不到如何帮助孩子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殊不知,父母的过高期望常带给孩子害怕失败的心理,抑制了积极的动力。
在高压情况下,特别是父母运用严厉、武断和过分控制的办法时,孩子很可能形成被动的、缺少动力的学习状态。
事与愿违,孩子甚至以报复和对抗的形式找平衡,对父母的高标准要求干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