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早产儿的家庭护理
邓晓燕(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 666100)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1-0276-01
【摘要】早产儿是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意味着他们一出生就应该得到特有的关爱和照顾,本文从早产儿的发病原因、特点、主要护理措施、家庭护理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护理,了解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并正确指导家庭护理。
【关键词】早产儿家庭护理
早产儿被称为未熟而蒂落的“瓜”,又称未成熟儿,是指妊娠满28周而未满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身长47厘米以下的活产婴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从母亲体内得到的营养物质少、储备不足、生活能力差,抵抗力低,容易发生多种合并症。
1 引起早产的原因
孕妇患有子宫畸形等先天发育不全症和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等宫内感染,易使胎儿早产。
妊娠合并症。
社会因素
部分早产还易发生在经济收入低的人群中和现代城市母亲身上。
2 早产儿特点[1]
皮肤鲜红薄嫩,胎脂丰富,皮下脂肪少,哭声轻,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皮肤红嫩,胎毛多,耳壳软,乳晕不清,足底纹少,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
呼吸中枢相对更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
吞咽反射更弱,易呛乳而发生乳汁吸入。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容量小,易溢乳。
神经系统的功能和胎龄有密切关系,胎龄越小,反射越差。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导致颅内出血。
体温调节功能更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少,而体表面积相对大,皮下脂肪少,易散热,汗腺发育不成熟,而出现寒冷发抖反应。体温调节困难且不稳定,体温易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
3 护理诊断
体温过低、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有感染危险、不能维持自主呼吸、知识缺乏。
4 护理措施[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测量记录一次,发现面色青紫、体温、呼吸、血压、心率异常变化,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抢救。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外保暖床、微量输液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员应相对固定。
早产儿咳嗽反射较弱,粘液在气管内不易咳出,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或吸入性肺炎。吸痰时戴一次性手套,动作轻柔,边吸边转动吸痰管,以便痰液完全吸出,
吸痰管应每日更换一次,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肺部感染。
维持体温稳定。
合理喂养
早产儿吸吮及吞咽能力弱,消化吸收功能差,应首选母乳喂养。牛奶喂养时,牛奶与水按1∶1或2∶1的比例稀释,临床常以热量需要计算牛奶量。喂养方法可视早产儿病情而定,吸吮能力较强者可直接哺喂或奶瓶喂养;能力弱者予滴管喂养。早产儿易缺乏维生素 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症。
每日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液轻轻擦试口腔,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