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八下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提纲
民主法制建设:
1、新中国建立前:1949年第一届中召开 
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为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依据。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十年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大批错假冤案产生。
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④《义务教育法》、《劳动法》、《环境保护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重要事件及意义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内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立独立自主的国家;(2)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br、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纪元”是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到此结束。新中国的成立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中国开始走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谈判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
3、1950——1953年,抗美援朝:
意义: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工业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1950——1952年,土地改革
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得到巩固,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5、1953----1957年,一五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6、1953----1956年,三大改造
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2)是改革开放的开端(3)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促进祖国统一问题相关史实:历史趋势:走向统一
事件:西藏和平解放,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交流不断密切
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解放,人物: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民族大团结。
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区域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地区
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大陆是社会主义,港澳地区施行资本主义,前提是一个中统一)
过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一步。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国两制的施行;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
台湾
基本统一,一国两制
过程: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写入协议,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台湾问题:目前阻挠解决台湾问题的势力:国际反华势力、台独势力。中学生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祖国,敢于和一切分裂祖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会议
时间
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
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
1982年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三大
1987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四大
1992年
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理论在党的指导地位
南方谈话
1992年
发展是硬道理,(意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五大
1997年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978年,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1980年,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评价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