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廖志妹
(广西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对123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结果置管后局部穿刺点渗血4例,导管脱出3例,局部感染3例,导管堵塞14例。结论正确维护、使用置管,可减少并发症,减少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266-02
是经皮穿刺将导管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入上腔静脉,或用较长的导管经股静脉下腔静脉称为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广泛应用,适用于大手术后、长期输液、重症患者,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持续保留静脉通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在临床上常常发生一些并发症,若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增加痛苦,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3年4月患者123例,男97例,女26例;年龄35~88岁;锁骨下静脉置管72例,颈内静脉置管51例,留置时间5~45d,平均20d。
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无菌贴膜,多腔的静脉导管更易引起感染,应尽量使用单腔或双腔导管。
本组置管后局部穿刺点渗血4例,导管堵塞15例,局部感染3例,导管脱出
3例。
局部渗血穿刺点皮下反复穿刺,患者贫血,术中术后大量输液使血液短暂稀释致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烦躁、头颈部过度活动致局部渗血。
导管堵塞肿瘤患者、60岁以上及肥胖体型伴髙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术后应急反应;术中、术后失血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应用止血药物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时静脉穿刺及导丝送入过程对血管内皮损伤,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导致血栓形成[1];肝素帽松动、上腔静脉压力过高致血液反流。14例病人因封管方法不当造成,1例术后躁动置管折叠堵管。
感染操作时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管被皮肤病原体污染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已确定的危险因素[2];与导管的材质,有关有些材料有利于血栓形成,增加感染风险;与患者身体状况有关,应用化疗药物及手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管固定不牢,穿刺点局部细菌繁殖,可随导管反复移动被带入体内或导管头端导致导管感染;目前通常使用肝素帽封闭导管末端,细菌容易寄居。
导管脱出主要由于固定不妥和外力牵拉。本组由于活动中、睡眠中不慎脱出1例。
加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各项操作前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必须对输液接口(肝素帽)严格消毒后才能连接输液器,每日更换输液管及三通管;每日观察穿刺部位,注意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更换透明贴膜2次/周,局部有渗液渗血及时更换敷料,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妥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折叠和脱出;严禁液体走空造成空气栓塞;如患者不明原因的高热寒战、拔除中心静脉置管,并留取导管尖端及血培养送检,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注意观察体温及局部情况。
3例患者在排除其他感染灶后及时拔管,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体温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