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育与教与学
教育的含义: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的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措施)。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构成要素关系:三者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中,共同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在教的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又是活动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活动目的——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教育的起源:
①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②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孟禄。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出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③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都是平等地接受教育;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帮年轻人适应社会生活(制造生产工具经验、公共生活的规范、艺术和宗教教育);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人员,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言传身教、口耳相传。
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商代最早的学校产生了,同时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师傅——西周以后,我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此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统称六艺——西汉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宋代以后,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成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主要。
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内容是古典的人文科学与治人之术、个别教育,灌输和被动接受
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践、走向大众化、自然科学增多,科学化与现代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含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教育观察法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孔子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克己复礼为仁,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材施教。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亲知文知说知。道家自然的哲学,崇尚自然。
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