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诲人不倦
huì
1
【教学目标】
、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2
字音提示:
1、知 2、闵子骞
3、冉伯牛 4、仲弓
5、陈亢 6、悱
7、隅 8、谄
9、切磋
10、倩 11、绚
zhì
mǐn qiān
rǎn
zhòng
gāng
fěi
yú
chǎn
cuō
qiàn
xuàn
qiē
3
子曰:“性[指人的性情、本性]相近也,习[习染]相远也[“……也,……也。”表示判断]。”
子曰:“唯[只有]上知[知:同“智”;上知:上等的智者]与下愚[下等的愚人]不移[改变]。”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4
习:
,习相远也。
。
。
,习恶而为恶也。
,习戎事。
。
习染
反复练习
学习
习惯于
熟悉
飞翔
5
教育的作用
这两章如何与“教育的作用”相联系起来?
人的天性是相近的,通过教育使人的品行智力千差万别,即教育可以改变人。
对于天才或蠢才,教育是改变不了他们的。
6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7
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1、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2、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3、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8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9
子曰:“有教无类。”
种类、类别
教育的对象
类
在当时的社会可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给人分类?
出身的贵贱
智力的高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