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2/28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肾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肾性贫血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张晓菊薛松妍姚锐董晓静李锋通讯作者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肾性贫血在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即可发生,在CKD5期几乎所有患者均合并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及铁缺乏是肾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除肾小管旁间质细胞及胎儿肝细胞合成EPO外,***肝脏亦可产生5-15%的EPO;铁调素是维持铁稳态极其重要的负调节激素,铁调素是在肝脏特异性分泌,那么从肝肾同源理论出发,能否通过调节肝细胞分泌的EPO、铁调素的水平来纠正肾性贫血,从而为临床治疗肾性贫血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铁调素;肝肾同源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71-01
EPO分泌减少及功能异常是肾性贫血发生的主要机制,肾脏是EPO分泌的主要场所,肝脏是肾衰竭时EPO分泌的主要肾外器官,早期探究发现EPO是由肝脏的枯否细胞分泌的,近期国内外资料未见进一步研究及报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提出肝肾同源理论,肾生骨髓,髓生肝是肝肾同源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目前证实在肝脏可分泌EPO,肾衰竭时肝脏是EPO分泌的主要器官。那么从肝肾同源理论出发,对肾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现对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进行以下综述。
1 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EPO缺乏是主要机制
肾性贫血于GFR<20-30ml/min时发生。慢性肾衰时体内缺血、缺氧刺激EPO生成,而肾脏清除EPO的能力下降,从而引起EPO的升高,但与不存在肾衰竭的贫血程度一致的患者血浆中的EPO水平相比明显减少。慢性肾衰患者血
浆中存在许多红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包括:核糖核酸酶、多***、大分子蛋白质、多***-蛋白质复合物、喹啉酸等,在体外体内均能抑制红细胞生成[1]。
炎症因子加重贫血
慢性肾脏病患者伴有炎症反应,提高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水平,并释放促炎性因子激发细胞因子级联反应,从而使铁在网状内皮系统由红细胞生成期向储存期发生逆转,导致功能性铁缺乏,加重贫血及EPO抵抗[1]。
铁缺乏加重骨髓增生不良
铁缺乏加重CRF骨髓增生不良[2]。近年发现的铁调素,是调节机体铁稳态的信号分子, 具有抑制肠道饮食铁的吸收和单核巨噬细胞铁释放的功能。国外的研究证明尿毒症患者肠粘膜细胞摄铁和贮铁能力下降,贮存铁向功能铁转化受阻[1]。从而加重肾性贫血。
其他机制还包括:ACEI对红细胞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影响EPO的疗效;大剂量ARB使EPO在治疗贫血中的需用量增加。铝中毒抑制血红蛋白合成,抑制体外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另外还可降低EPO反应性加重贫血。此外溶血、反复抽血检查、失血均可加重贫血。
2 目前对肾性贫血机制的相关研究
EPO相对缺乏是肾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
EPO缺乏的原因有:肾脏成纤维细胞破坏或表型转化,肾小管细胞损伤使旁分泌信号缺乏,病变局部的炎症介质抑制EPO生成及肝脏代偿生成EPO不足等[2]。EPO主要作用于红系祖细胞阶段,通过纠正贫血增加红细胞数目加强红细胞免疫黏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对骨髓血细胞生成及自体合成的抑制,改善红细胞膜的理化特性,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红细胞C3b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