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城市化:漫长的思路(上).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城市化:漫长的思路(上).docx

上传人:bai1968104 2017/12/2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城市化:漫长的思路(上).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城市化:漫长的思路(上)
在1990年代末谈论城市化就像在80年代初谈论现代化一样热闹,除了农民的意见以外喔,各种职业的声音都能听到。曾有媒体介职绍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写于1949年耳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城市和农村绒》――“农村兢兢业业地生产,城市熙熙恂攘攘地消费。在漫长的岁月中,就这样,农村支撑着城市,城市催生着优美而尽善ㄆ尽美的文明之花。”[i]的确,除了共漳有的“城”之功能外,历史上中国的城市偕多属消费型。富贵人家和寄生者是主角,坏城市不曾聚合经济自立的平民阶层。这也骝使中国的城乡对立有了坚固传统。到了20世纪末,当人们站在市场经济立场看待荨城市时,对城乡壁垒的评价已不再像当年畸的外邦文学家那样轻松――“这有点像黑鲻奴制的社会,黑人的劳动自然是低效率的绨,穷白人也觉得劳动有失体面哩。北京的鳖技校招不到生,却也不给农村青年寸进之欣路,还是让他们当保安站岗,当小工抬杠逡……户口制度的存在,阻碍了一项最重要闵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它浪费了苓我们中国人唯一具有优势的一项资源”。埘[ii]此外,在诸多有关文章中,城市畔化滞后还有弊端种种,滞后的原因有分析属种种,当前的对策有建议种种。最近又有B比较权威的说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已经成熟”[iii]。那么果真是一谀路铺垫没有耽误么?果真等来了正确思路潮么?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说,儒家传统使
泾人们常常去推敲一个人的动机,推敲一个政策的目的,而不去推敲一个政策执行后渌的效果。[iv]既然城镇化政策推行有年,理应叩以得失。毕竟我们走进了解构柚传统的新时代。
一、改革以来推进城市掘化的阶段性特征
改革前之所以在排斥市艺场机制的同时阻抑城市生长,有其理论支龆持。当时认为“非生产性劳动”是多余,抒“吃闲饭”的城市居民是社会负担,“追缮求物质享受”的都市生活是堕落。城市只觊被作为政治中心和工业基地来发展,优待虹城市的观念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决策:先是为了缓解城市福利与政府财力的矛盾,坜用户籍管理手段将城乡差别制度化,后来陟又长期挖农业补工业,压消费保积累,最源后造成系统性紊乱;经济陷入高成本、高袒速度、低效益、低活力的循环。农业劳力锑被困在有限的土地上,致使产业结构失衡卅不断加剧。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与城乡分割狲也有直接关系,积淀在农村的人口基数形瘘成越来越重的历史负荷,城乡间的生育剪壑刀差至今仍然在扩大。[v]1958到鸸1978年,虽然城镇人口比重从%升到哐%,但政策基调是阻止农民进城。背离客亿观规律的代价巨大,可惜深入反思从来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偏好。
1980年,л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汩》,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
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我奋国进入推进城市化的阶段。此后出现“建у制城市化”或称“表面加速”的特征,即城市数量增长很快,但非农业人口比重仅笈有缓慢上升。1983年起,实行市领导蹶县体制和整县改市政策;城市数从197烁8年的193个增至1991年的479濯个;城市人口比重升至%,但非农业人口霏比重仅为%。[vi]城市对自发前来经噱商和务工的农民从禁阻到开放再到经济性接纳,用了约10年。这期间有利于劳动璃力流动的条件,一是搞活流通等政策打开掮了城市农贸市场;二是企业改革的政策打侠开了国有企业使用农民工的市场;三是多根种所有制并存政策同时扩展了商品和生产哭要素市场。但是,农民迁居城市的闸门仍孑然紧闭,大中小城市都习惯于对农民“呼嗾之即来,挥之即去”,直到1988年底,还有过一次全国性的“清退城市农民工痉”措施。[vii]
80年代,乡镇企钤业的崛起一方面吸纳了约1亿农村劳力,シ一方面增强了政府选择小城镇道路的信心湃。1984-1988年,乡镇企业平均粽每年转移农村劳力高达1084万人。尽蟋管91%的企业分布在村一级,[vii耻i]但毕竟为乡镇建设提供了财源和理由蛉。1984年,国家降低设镇标准和放宽肛户籍管理限制,乡改镇的步伐随之加快。砧建制镇1983年底为2968个,1991年突破1万个。乡改镇和县改市为推郎进城市化提供部分条件,但它们本身不是胱人口城市化的实质进程。
90年代大体①延续了上10年的城镇化政策。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中剀,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根据《城市腐规划法》,我国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分别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睥万人以上、20万人以上、不满20万人;建制镇也界定为城市。目前通用的概念挈是把建制镇称为小城镇。在统计中把城市行政辖区人口都计入城镇人口,这个口径楣显然与《城市规划法》的定义不同,有相匮当程度放大。但是如果只统计非农业户籍蝌人口,又压缩了城市实际人口数字,误差咫同样比较大。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可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