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肝炎
bìng dú xìng gān yán
2012110307
龙睛
病毒性肝炎·简介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和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有些病人可慢性化,甚至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简介
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病毒性肝炎·传播
病毒性肝炎·症状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症状
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巩膜、皮肤黄染,肝大伴压痛、叩击痛,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平均1个月。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
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腹腔镜检查最有参考价值。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治疗
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 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护肝药:①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②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③甘草酸二铵(甘利欣) 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 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辨证治疗对改善症状及肝功能有较好疗效,如茵陈、栀子、赤芍、丹参等。
病毒性肝炎·预防
:包括对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和管理,以及观察接触者和管理献血员。病人从起病后可隔离3周,以控制传染源。
:①推行健康教育制度;②加强血源管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对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制”等。③搞好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搞好粪便管理、食具消毒等。
(1)主动免疫:①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苗;
②乙型肝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应用基因工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高危人群可每次l0~20μg,0、1、6个月注射;新生儿在首次接种(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后1个月和6个月再分别接种1次疫苗,健康母亲的新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儿和儿童用10μg/ml;20μg/ml用于阻断乙型肝炎的病毒围生期母婴的传播。
(2)被动免疫:
①在暴露于病毒之前或在潜伏期的最初两周内,肌肉注射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可防止甲型肝炎早期发病,或减轻临床症状免疫,但对戊型肝炎无效。
②对各种原因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包括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使用剂量为新生儿100IU,成人500IU,一次肌肉注射,免疫力可维持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