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流云在书话
一首连着今人命运的绝唱
——读邓廷桢《月华清》词
连日台风秋雨,原想今年中秋节看不见月亮了。不料中秋那天风定多云,
入夜云破月出,到了九点钟左右,居然南天无云,皓月当空了。延吉新居,
楼高窗大,临窗外眺,十分空旷,云天高洁,月华如洗。对着月亮,思潮起
伏,想到很多旧事,难免感慨系之。个人是生活在历史时代中的,不禁想起
一百多年来的家国动荡,忽然想到鸦片战争时期邓廷桢的《月华清》词,那
正是中秋节看月时写的(收在叶恭绰编的《全清词钞》中)。感到实在是一
首好词,值得我们一读。
唐诗宋词,自然不少都是发乎真情的千古名作,但毕竟离我们太远了,
虽然能作表面上的理解、美学上的分析,但似乎总隔着一层,欣赏的成分多,
共鸣的成分少,感受的成分——像切肤之痛那样的感受就更少了。当然,如
果从继承文化遗产上说,分析字句,模拟古人,承继传统,那是另一回事。
总之,今人读古人的作品,中间都隔着一段长短不同的历史空隙,没有任何
直接的联系。而读邓廷桢这首《月华清》则不然,稍微有点近代史知识和时
代经历的人,便会引起直接的感受,仿佛看到当时的场景,听到作者的声音,
虑到当时的局势,感受到作者写此词的情怀,而呼息相通,一起共鸣一样。
这首词词牌是《月华清》,题目是“中秋月夜,偕少穆、滋圃登沙角炮
台绝顶晾楼,西风伶然,玉轮涌上,海天一色,极其大观,辄成此解。”
其词云:
岛列千螺,舟横万鹢,碧天朗照无际。不到珠瀛,那识玉盘如此。划秋涛,长剑催寒;倚
峭壁,短萧吹醉。前事,似元规啸咏,那时情思。却料通明殿里,怕下界云迷,蜃楼成市。诉
与瑶阊,今夕月华烟细。泛深杯,待喝蟾停。鸣画角,恐惊蛟睡。秋霁,记三人对影,不曾千
里。
这首词好在那里,如何读、如何欣赏,与读唐、宋人作品又有何差别呢?
下面我一一道来。
先作一些文字技艺上的介绍:词牌“月华清”,据清万红友(树)《词
律》载,有两体,一体九十九字,一体一百字,均仄韵。这一首是九十九字
体。开头仄起,四字对句,第三句入韵。通首亦以对句组合为主,句法整齐。
在音乐感上,富于铿锵节奏感,而非以迂回跌宕取胜。
起首“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对仗,写虎门口形势景物,岛屿罗列、舟
棹密布。“千螺”、“万鹢”都是熟典,但用在此处,起句状眼前景,极为
自然。螺壳本可状发髻,进而可状峰峦岛屿。唐皮日休诗《缥缈峰》云:“似
将青螺髻,撒在月明中。”“鹢”是一种水鸟,古代有的船头画鹢鸟,所以
叫“鹢首”。《淮南子》:“龙舟鹢首,浮吹以娱。”这是首二句的出典。
下接“碧天朗照无际”,写天、写月、写海,与前两句岛、舟连在一起,便
展现了一幅极为壮丽的虎门海口中秋夜的画面。下接二句,推进一层,有“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境界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概。“珠瀛”
即珠海,珠江因沙洲如珠,本有海珠之名。“瀛”即海也,此处要用平声,
因用“珠瀛”,全句“仄仄平平”。“玉盘”,普通成语,月亮的代名词,
苏轼诗:“银汉无声转玉盘。”下面“划秋涛”、“倚削壁”对句,写豪情,
写气概,写抱负,写季节,写虎门形势之险要与军容气氛。“长剑”、“短
箫”,长剑易于理解,而“箫”为何要“短”呢?这正是军队典故,因“短
箫”即是军乐的代称。蔡邕《礼乐志》:“汉乐四品,短箫铙歌,军乐也。”
前半片结句,用“旧事”两字一提,且“事”字叶韵。末句“那时情思”,
“思”字读去声,亦叶韵。由第三句“际”字入韵,际、此、醉、事、思五
字皆仄韵,上、去通押。“际”在去声八霁,“此”在上声四纸,“醉”、
“事”、“思”都在去声四寘。“元规啸咏”用晋代庾亮典故。《世说新语》
“容止”篇:
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佐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
中屐声甚厉,定是庾公。俄而率左右十许人步来,诸贤欲起避之,公徐云:“诸君少住,老子
于此处兴复不浅。”因便据胡床与诸人咏谑。后王逸少下,与丞相言及此事,丞相曰:“元规
尔时风范,不得不小颓。”右军答曰:“唯丘壑独存。”
“元规”是庾亮的字,晋元帝时,受讲东宫。明帝司马绍立,辅政。晋
成帝司马衍时,平苏竣乱。后代陶侃镇武昌,遥制东晋朝政,北抗石虎,有
志恢复中原,未成而卒。这里用“元规啸咏”典故以自况,十分恰当,符合
作者身份,且抒发了感慨和抱负。如一般人用这样的典故在自己的身上,那
便觉得是陈词滥调或者一味吹牛了。
以上是上半阕,再看下半阕。写词一般章法,是上半片写景,后半片抒
情;上半片写情,后半片抒感;上半片写眼前,下半片写过去或未来等等。
结句再回到题目上。如苏东坡《水调歌头》,先是眼前明月,再是想象心胸,
再是感离,在最后归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