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逻辑关系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构建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严谨的解题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逻辑关系来解题就更方便了。
〔关键词〕高考化学难题解答方法探析
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构建学生扎实的知识体系,严谨的解题方法固然很重要,可是在高考应试中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知识体系严谨的解题方法却依然感觉在解题的时候感觉时间很紧张。是解题方法不熟练么?不尽然!很多学生解题方法很熟练可是还是时间感觉不够用,其实是解题的时候过于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结果。在实战中有许多题是有省时省事的巧解的方法的如守恒法、极端假设法等方法,现换一个角度谈谈如何利用逻辑关系来解化学选择题中的一些难题。
逻辑关系就是根据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使用科学的推理方法,最后得到结论的严密的抽象思维过程。不要以为逻辑关系离我们遥远,这种方法在大家的学习中经常使用,特别是在解决一些选择题中逻辑关系有独到的优势,分类例析如下。要正确的使用逻辑关系来解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逻辑关系解题的适用范围,具体有如下几类适用题型。
适用题型一:大小比较型题目。
例1、(2011·南京调研)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X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Y>Z >Z>Y
>X>Z >Z>X
例析:此题在解题时如果学生对原电池的知识不太熟悉,依然可以利用逻辑关系来找到正确答案。比如在已经判断出X>Z的情况下,Y若与X相比较的话那么一定是Y大于X,原因是若Y小于X话,Y还要与Z比较大小,而本题
并未涉及后续比较,故一定是Y大于X。通过此例发现可以根据比较的次数来确定比较的结果。现举一例来说明比较次数和比较结果之间的关系,甲乙丙三位同学比身高运气好的话只需要比较两次就可以得到三者的身高关系,即甲和乙比,乙和丙比,在没有后续比较项的前提下,只可能有两种结果,即甲大于乙,乙大于丙或甲小于乙,乙小于丙。再结合题意分析只要能搞清楚甲和乙,乙和丙中的一个比较结果就可以得到最终结果。通过逻辑关系分析提高了做题效率和正确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适用题型二:多个选项叙述同一物理量而相互矛盾型题目。1、将一定量的锌与100mL ·L-1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标准状况)。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到1L,测得溶液的pH=0,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1
mol
观察本题发现本题要按常规方法解出从分析、列式、解题、到得出答案至少十分钟。而在高考中花十分钟做一道选择题,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此时不如换一种思路来解题,选择题其实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非单一的解题能力。只要用严谨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得到合理的答案就是最优方案。因此本题完全可以尝试用分析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方法来获得答案。经分析本题C、D两个选项都和转移电子有关,但是答案不一致!因此错误答案就在C、D中。A、B就是正确答案,再结合A、B所叙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