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 浙江纺织品贸易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浙江省自古就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是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第一大省。随着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浙江纺织、服装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正面临着更为广泛、复杂、尖锐和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新的环境下,保持和不断提升行业的出口竞争力,不仅关系浙江省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也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美国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明显涨价、要素制约加大等多重压力,纺织品出口总体增长平稳,但是纺织品出口成本优势逐步减弱,技术创新不足,缺少自己的品牌等,企业困难加剧。因此,企业应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不断发展,国家间的贸易不断增加,要想在如此大的竞争环境中取得一席之位,就要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的出口对策,这就需要相应的理论支持。国内外学者对贸易理论的研究开始于18世纪中叶,至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相关贸易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由于全球贸易的新态势,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中,批判了重商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开创了自由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方面,他倡导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强调国际贸易的双方互利性,即绝对优势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生产效率的不同,
即单位产品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不同。商品生产效率的不同是由于各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的不同造成的。自然优势是指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普通人力无法控制。获得性优势是指某国掌握的特殊商品的生产技术和技能。技术熟练、技术水平高,生产效率就高,单位产品生产的绝对劳动时间消耗就少。
大卫·李嘉图[2]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他认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占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赫克歇尔和俄林[3]的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和地区要素丰裕程度不同来解释劳动成本的差异,从资源配置角度揭示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该理论认为两国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资源禀赋的差异正是这种价格差异的重要原因,资源禀赋的差异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1961年林德在《论贸易和转变》[4]中提出了需求偏好理论,来解释要素禀赋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发达国家之间制成品双向流动现象(即产业内贸易)。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提出,两国间的需求偏好相似是决定其需求偏好,需求偏好越相似,两国间的贸易量越大。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加大与欲求偏好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克鲁格曼[5]认为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