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牧马人观后感
牧马人观后感(一) 谢晋的电影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今天重温《牧马人》,又被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那种价值观撞了一下腰。很熟悉很亲切。牧马人情节很简单,小说也不长。讲一个在西北牧马的牧民突然接到失散多年的父亲的邀请去美国继承庞大的财产,因为舍不得这方水土和妻儿,最终回来的故事。故事有三个主题思想,一:强调劳动换来金钱,和不劳而获的金钱的区别。里面从珊有一句台词(对她儿子说的):钱只有自己挣来的花得才有意思,花得才心里安逸。我买盐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卖鸡蛋得来的钱;我买辣子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割稻子得来的钱;我给你买本本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加班打场得来的钱……”二:强调社会地位改变对爱情的影响。从珊(对他丈夫)说:你是右派的时候,在我眼里你是我男人,你平反了还是我男人,你要去美国坐汽车住洋楼你还是我男人。”三:强调知识差距无法改变爱情。当男主人公父亲的女秘书,一个留美的美女问男主人公,怎么和他不识字的老婆交流的时候,男主人公说:人是高级动物,知识带来的差距本来就很小,况且经历也是一种知识。” 当然这种精神内涵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推崇的,现在看来有点过,但是如果稍稍吸收一点的话也许会有助于在功利时代保持心态的平和。1:劳动获得报酬,即使是微薄的,我们不说骄傲,但最起码也并不可耻。2:婚姻就是一个共同体,应该抱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从吃不饱饭的牧民到美国亿万富的差距不敢说,但最起码赚点小钱掌点小权出点小名的时候就先别急着换老婆(老公)了。3:别老觉得婚姻需要什么事业上的共同语言,只要对生活的态度是一致的就行,在家里还原的都是最本真的自我,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你说的话她(他)不懂又怎么样,那就说点能懂的,只会说别人听不懂的话那才叫有病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QQ上一个做记者的女孩子跟我聊天,我问她如果你可以向上帝提一个要求,希望他把你的男人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你才满意呢?她说,我提要求的话就让上帝改变我了,要么永远美貌,要么长生不老,这样想要什么样的男人都有! 回答得很绝,但其实就我对她的了解,应该在内心深处也是对纯洁的爱情有幻想的,只是遇不到所以才关闭了心。回头看看,谁不是呢。牧马人观后感(二) 《牧马人》这部电影的镜头穿梭于过去的回忆和现今的生活,敕勒川天山下的草原和北京繁华景象,对比许灵钧的家国情怀和父亲许景由的西化,展现了父与子价值观的差别,而这价值观的区别源于东西方社会环境的影响。影片让我真正感动的是许灵钧,这个因为背负政治污名的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中历尽磨难,仍然深深爱着他的人民和祖国,正是这份相信和坚持,他终于等来了污名的洗脱,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这部影片拍摄于1980年,当时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熬过了动荡混乱的十年时期,人们开始反思文化大革命。不得不承认,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指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的错误革命。无数无辜的人被打为右派,被发放到边远地区进行劳动改造。就像电影里许景由说的:中国是讲究出身背景的。”许灵钧因为父亲逃到美国,被认定是资产阶级,被无情地打为右派,并被派到敕勒川草原改造。电影一开始音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所描绘的场景成为许灵钧小半辈子的生活背景。许灵钧在文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