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课堂.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课堂.doc

上传人:cjc201601 2017/12/30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信息化论文: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课堂.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时代信息化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已越来越成为时代的主题。语文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教学中各种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三者之间交流。怎样挖掘这三者间的资源,做到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呢?笔者就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教材中的部分课文,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共享的一些认识与实践。
一、实现师生对文本共性信息资源的共享
文本作为物质资源范畴,当它呈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时,是作为客观的东西而存在的。当然,任何客观事物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所以当接触文本时,毫无疑问,我们首先应探寻文本中主观印象的烙印(即作者所写文章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这种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其次应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怎样的语境来流露自己的情感的。这是文本中具有共性的资源。对于文本中的这些共性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但由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共享文本共性信息时,教师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将占有的这些信息资源,通过直接灌输这一单一形式传递给学生,而应围绕文本促其生疑,在疑问中探究文本以外的信息,在交流中实现对文本共性信息的共享。
例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中的第四、五自然段:“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对于文本中的这一信息源,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问:“这羊皮筏子到底是怎么做的?那么小,怎么能承受那么重的重量呢?”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对他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也没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课后请大家与老师一起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几天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从他们交流的情况看,他们收集信息的途径很多,有的到图书馆查阅了资料,有的还专门请教了社会、科学科目的教师,有的还上网进行了查阅,好几个同学还带来了网上下载的羊皮筏子的图片。原来,羊皮筏子由数个绑扎在一起的羊皮气囊和一个木头架子构成,这些羊皮气囊用菜油、盐浸泡,经缝制充气后,轻便又极具浮力。有个同学还告诉大家,古老的羊皮筏子在黄河旅游区受到了游客的热烈欢迎。通过搜集资料,同学们不但了解了羊皮筏子的制作方法和原理,还对羊皮筏子发展的整个历史也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都是文本共性信息源共享所产生的效果。
二、实现师生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这是由每个人的文学素养、心理情境、情感体验等差异所决定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语文课中,我们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使信息传递变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显然这是不对的。这样不仅削弱了文本所具有的魅力,而且使许多有个性的信息资源被扼杀。怎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资源信息做到交叉共享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应急于公开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而应在倾听完学生对阅读文本所获得的个性资源信息后,再将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个性资源信息的交叉共享。当然,教师在交流自己的信息时,应带着一种平和、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共享,避免那种强加的、被动接受式的信息交流。
例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