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线索【围绕“社会主义”】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怎么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怎么建设,探索)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建设,全面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中
毛泽东: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毛泽东思想(中共七大)
邓小平: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一理论(中共十五大)
三件标志性事件
1949年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进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
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解放1951年10月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底)
开始的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战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环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
大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五计划
时间:1953—1957年重点:重工业
意义: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
成就:长春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
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时间:1953—1956年底
对象(手段):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年经济探索(1956—1966)
成就——中共八大(1956年) 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③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要立足本国国情
十年文革(1966—1976年)
两个反革命集团:江青、林彪结束标志:粉碎了四人帮
启示: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建设;依法治国;反对个人崇拜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标志
1、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党和国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