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数学竞赛之我见
--数学竞赛,不是你的错
我国从1985 年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至今共参加了25 次,16 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在这震撼人心的成绩背后,却至今还没有选手获得数学界相当于诺贝尔奖的最高荣誉——:现行的数学竞赛扼杀了大多数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阻碍了大多数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发展;选拔不出真正的数学人才;未能有效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能把错全推到数学竞赛身上,中国没有在其它理学学科的国际竞赛上有突出成就,那在其他领域难道就有国人获得了本领域的最高荣誉了吗?因此,这个问题的产生牵涉甚广,其解决途径除了数学竞赛本身需要纯洁、自然化和去功利化之外,我们需要思考、需要改进的还有很多.
(一)四起三落,不是你的错
数学竞赛是1894 ,与科学的发源地——古希腊联系在一起, 年,罗马尼亚数学家罗曼教授提出了倡议, 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简称 IMO),于1959年7 月在罗马尼亚布拉索夫举行,以后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
受学习苏联的影响,1956 年我国也开始搞数学竞赛,1958年以后的几年,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 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北京又恢复了数学竞赛,,1965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年,数学竞赛第3 次兴起,华罗庚教授再一次主持了全国8 年发展过热,由于许多学校和地区为了争得好名次,集中人力、物力搞突击训练,给正常的教学带去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年,数学竞赛停办一年,之后又恢复正常。
由上可见,数学竞赛的起起落落,落于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危机和国人功利化的畸形竞争,但每次兴起却都是数学家、数学学者级以及数学教师们想要突破中国数学教育的局限止步和年轻一代对数学望而却步而做出的抗争性变革。
纵然起落不定,却不乏热情和实力。我国从1985 年首次参加IMO,至今共参加了25 次,16 次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共有146 人次参赛,获113 块金牌、26 块银牌、5 块铜牌。
(二)风口浪尖,不是你的错
据有关文章所述:至今还没有具体的数据表明,中国有多少孩子在上奥数班、在学习奥数,但媒体上“‘奥数’成为孩子的噩梦”、“某某竞赛由于报名人数太多而被迫终止”的报道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疯狂奥数热”已经引起了社会的轩然大波,“疯狂奥数热”的缘由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可择校或加分或免试入。
从《青少年中的数学健儿们在数学奥林匹克中大显身手吧!——给北京高二高三同学的一封信》
[6]中看出,当时激励青少年积极参加数学竞赛的方法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免试进入自己所愿的大学”.《2010 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8 类资格中,与奥赛有关的占了3 ,直接导致了“奥数”、学历的重要性促使高中学生争着进重点大学,而“奥数”理所当然地成了敲门砖.
提高数学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