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doc

格式:doc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doc

上传人:cdsqbyl 2015/4/2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现状;趋势
[摘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省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种种迹象提出未来发展的六种可能趋势:文化旅游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从而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项目;由政府主办的接待型向企业主办的市场型发展,管理、筹资与营销变得更专业化;民俗风情节庆化趋势势头不减;文化资源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相结合,建立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区渐成趋势;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和谐统一成为趋势;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城市化与回归乡土两种发展趋势相辅相成。
 
一、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我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少数民族地区,是藏、彝、羌、蒙、回、纳西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其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以及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作为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符合世界旅游趋势求新、求异、求知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但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晚、旅游经济薄弱。总体来说,文化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知名度,五流经营”。
我省民族地区自然遗产景区的开发较为成熟(如九寨沟、黄龙、海螺沟等),而文化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尽管有的地方已经搞了十多年(如各种名目的风情节、情歌节、茶文化节等等),仍以接待领导、专家、贵宾为主,虽有一定社会效益,提高了一点知名度,但经济效益极差;少数文化旅游项目正开始由接待型向市场化转变(如凉山火把节、甘孜州理塘的赛马节),个别地方的文化旅游(如阿坝州理县的桃坪羌寨)在市场化方面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州领导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科学规划,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资源价值是搞好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如果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失于肤浅,对资源价值认识不足,反映在产品开发上就容易形成开发层次较低、以观光旅游为主体、产品形式雷同、对民族文化内涵挖掘和体现不够等弊端。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有旅游发展方面的大作为。
我省民族地区非常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甘孜、阿坝、凉山三州都把旅游业确立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树立了旅游兴州的观念。都十分重视科学规划,注重发掘特色资源培育旅游精品,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甘孜藏族自治州2002年就制定了《康巴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5)》;凉山州在2000年时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今年又着手制定《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于明年完成,这个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是原“总规”的细化和重要补充。例如,已由国家规划院负责在邛海边兴建一个文化广场,作为彝族文化展示的综合平台,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包括邛海休闲度假景区和“佛、道、儒三教共一山”的泸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以及水上运动基地等的文化旅游带。2004年省里启动了《四川省文化旅游发展报告》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我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和挖掘,加大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组织力量编制了《四川省西环线规划建设方案》、《四川省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方案》,启动了《攀西阳光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方案》、《九环线旅游规划建设方案》等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大对市、州和重点旅游县总体规划和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工作力度,加强了对地方旅游规划政策性和技术性的指导。
(二)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是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三年来,四川旅游总收入的全国排名从2002年的12位上升到第9位、入境旅游人数从14位上升到11位、创汇从17位上升到14位,成绩喜人。文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从我省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和发展态势看,必将成为带动三州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我省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开发不够,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文化旅游精品牵引客源市场
实践证明,只有精品才能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要根据本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但我省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较繁杂,精品却不突出,精品的市场的营销则更为欠缺。有的州虽然精品目标已经确定(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格萨尔风情节),但尚未形成拉动整个地区文化旅游的龙头。有的地方,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缺乏认识,发掘不够,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旅游资本,民族文化精华未能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而只是简单地将民族风情活动改换为节庆,致使各种名目的“风情节”层出不穷。一个州有数十个这节那节,却没有形成一个“主打”产品。人造的节庆极为明显地暴露出文化底蕴的不足。如康定的国际情歌节,与广西南宁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