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板块构造基础
基本论点
地球外部的岩石圈并非完整的一块,它被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许多块体,称为板块
岩石圈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不断地生长、移动、消亡
板块边界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带,绝大多数地震、火山分布于活动带上,而板块内部则是相对稳定的地区
板块运动是形成地表各种构造形变根本原因
证据
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如此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远隔重洋的大西洋两岸,许多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存在相似性
在大洋两岸的大陆对应位置上的地质构造可以相互拼接
结论
大约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现有的大陆—欧亚大陆、美洲、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曾是彼此相连,构成一个统一的超级大陆—冈瓦纳大陆
当时大西洋尚未出现,北美东岸紧挨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西缘
我国西藏的南缘,却是一片汪洋大海
印度次大陆远在相距万里以外的大洋彼岸,它与南极洲紧紧相连
以后,这块超级大陆开始四分五裂,美洲相对于欧洲和非洲向西漂移。而印度次大陆脱离南极洲向北漂移
板块构造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引伸发展而形成的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内容
魏格纳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质洋底之上,硅铝层原曾覆盖过地球的整个表面,随后由于皱缩使其面积减小而厚度增大,到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初期演变成一整块联合古陆(即泛大陆),相应的海域只有一个,即泛大洋。
中生代开始,特别是侏罗纪时,这个大陆裂开、解体,并发生水平移动,于是形成今天的各大洲和各大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是在大陆解体、漂移过程中的产物,原来的泛大洋缩小为今日之太平洋
1、自地球两极向赤道的离极移动如两亿多年前聚集在南极的南半球诸大陆向北四散漂移,并在非洲、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形成阿尔卑斯—喜玛拉雅褶皱山系
2、向西漂移如美洲大陆西移因太平洋底的抵抗而在大陆西线形成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系,在大陆的东部则脱落下一些落伍的碎块形成岛屿,如在亚洲大陆后方的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岛,在澳洲大陆东面的新西兰岛,在中美洲东面的古巴、安德列斯群岛,在非洲大陆东面的马达加斯加岛,印度东侧的锡兰岛,以及尾随在南美洲南端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等,并且掉队愈远,岛屿愈小
大陆漂移的方向
研究进展
魏格纳的学说曾经盛行一时。但是,硅镁层实际是刚性的,硅铝质大陆不能在其上航行,人们不了解有什么机制能使大陆发生漂移。
大陆漂移说本身的依据还不足,某些证据可作另外的解释,尤其是缺乏定量的证据,不易使人信服。加之传统的固定论势力强大,大陆漂移说在一些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权威的极力反对之下,未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而逐渐衰落
,即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和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其间为特提斯海分开
认为是重力驱动大陆漂移,大陆块由于边缘地槽堆积负载而略倾斜,重力使它在地幔上滑向大洋,大陆中心受到拉张产生裂陷,这些裂陷使得岩浆得以上升而使裂陷地区进一步裂开和穹起,进而促使大陆外移
霍尔姆斯的地幔对流驱动大陆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