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住区规划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思考 姜洋.pdf

格式:pdf   大小:2,109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住区规划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思考 姜洋.pdf

上传人:1017848967 2018/1/4 文件大小:2.0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住区规划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思考 姜洋.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住区规划推广街区制的困境与思考1

姜洋,唐婧娴,李威,陈宇琳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采取“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模式。本文首先梳理了街区制住区模式的空间指标体系,并选取北京市
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的 15 个典型住区样本,开展基于 GIS 环境的空间指标分析,发现近现代住区与街区制要
求存在显著差异。再次,探讨了房地产市场与现行规范标准对住区推广街区制的挑战。最后,提出修订现
行规范标准、灵活设置街区尺度、塑造连续和人性尺度街道界面、加强街区之间立体联系、营造活力有序
的公共空间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街区制,住区规划,规范,指标,可行性



1. 引言
新中国成立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大街区、宽马路”和单位大院一直是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典型配置。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市场逐步打开,在城市开发管理体制转
型以及公众产权意识觉醒、社区治安环境压力的多重背景下,大型封闭社区成为住区规划建
设的主流模式[1]。然而,随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社会隔离等城市病加剧,人们开始反思
传统做法,转向追求更为低碳和可持续的街区制发展方式。街区制起源于欧美国家,具有尺
度宜人、交通便捷、生活便利、促进交往、街道活跃等优点[2]。2016 年 2 月中央公布《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
大院要逐步打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随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和讨论。
国内学界对街区制的理念起源、发展脉络和经典案例已有充分论述[3-7],并对大型封闭
社区在我国的形成机制和衍生问题进行反思,且以定性分析为主[8-11]。本文将重点梳理街区
制住区模式的空间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例开展定量实证研究,比较建成住区在空间形态方
面与街区制模式的异同,并讨论房地产市场与现行规范标准对推广街区制的挑战,进而提出
有针对性的政策与规划建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结构形态的城市能耗和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51378278)
2. 街区制模式的空间形态指标
“密路网、小街区”是街区制模式的主要特征,街区尺度和路网密度两项指标尤为重
要,且相互关联——路网密度越高,道路所围合街区的尺度越小。王轩轩、段进(2006)总
结了国外相关研究,认为从建筑开发实用性考虑街区边长应为 40~50m 以上,基于城市空间
可渗透性的街区边长应为 70~90m,而 70~100m 见方的街区尺度可满足大多数城市的要求
[5]。黄烨勍、孙一民(2012)发现国外城市中心区的街区尺度多为边长 50~100m 或 100~150m,
并几乎全部控制在 200m 以内[12]。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发布的《绿色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规定街区边长不应超过 135m, 平均周
长不应超过 457m[13]。发端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城市主义则建议街区尺度控制在边长 183m、
周长 549m 以内[14]。总体而言,多数既有研究和实践支持街区边长在 100~200m 之间,意味
着城市道路围合的街区面积为 1~4ha。我国城市现有街区普遍偏大,《若干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 8 公里/平方公里,按此标准,街区尺度平均在200~
250m 见方、面积 4~6ha 左右,体现了取值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考虑国情实际的同时注重
与国际接轨(图 1)。
芝加哥香港洛杉矶马德里圣彼得堡都灵维也纳
城市肌理
(400*400m切片)
路网结构
道路断面
(同比例)
街区尺度 106*130m 60*100m 108*190m 100*150m 77*93m 66*130m
图 1 城市街区尺度比较
资料来源:Joan Bousquets, 哈佛大学

街区制除要求小尺度外,还应同时具备其他空间形态特征,包括用地紧凑开发、街道界
面连续、使用功能混合等。例如美国 LEED-ND 社区评价体系中建议街区 80%的临街建筑后退
道路不超过 8m,至少 50%的临街建筑后退道路不超过 [13]。新城市主义创始人之一卡尔
索普基于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实践,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街区制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包括建筑限
高、总容积率、沿街商业容积率、建筑密度及绿化率、建筑贴线率(即临街面覆盖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