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图画展览会》精品教案
教师:
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牛车》《两个犹太人》《基辅大门》初步了解音乐体裁——交响音画,从中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2、能够背唱、听辨《漫步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个犹太人》画面,结合人物形象听辨音乐。(把画面中两个人物分开,为后面欣赏《两个犹太人》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
(二)欣赏《牛车》
1、创设情境,学生在漫步的主题音乐中进入《图画展览会》的介绍。
(设计意图:情境下的无意识欣赏,为漫步主旋律的记忆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图画展览会》的十个标题。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为理解作品创作风格作铺垫。)
3、播放《牛车》,学生为音乐选配标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感知音乐作品内容并初步理解音乐创作来源于图画内容)
4、出示《牛车》画面,再次聆听作品《牛车》,用动作表现其力度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视觉的感知结合起来。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及情绪的影响。)
(三)欣赏《两个犹太人》
1、在情境下,以踏步形式感受漫步主题,进入《两个犹太人》的欣赏。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理解、感知《图画展览会》作品的结构做进一步的铺垫)
2、出示画面《两个犹太人》,回想胖子和瘦子的主题,欣赏两个主题交织在一起的音乐片段并揭示标题。(将分开的人物画面合并)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让学生理解音乐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完整聆听《两个犹太人》。
(设计意图:重点感受音色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借助音乐手法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和所表现的情景。)
(四)欣赏“漫步”主题
1、学生学唱漫步主题,在老师的指挥下以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音乐要素与音乐形象的关系。)
2、完整欣赏漫步主题,体会参观者的形象和心情。
四、揭示交响音画
1、学生理解中的交响音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欣赏、体验、感悟中自主归纳对交响音画的理解。)
2、教师总结并呈现交响音画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提升)
五、尾声
1、巩固、听辨三段音乐。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各段音乐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对交响音画的理解。)
2、为画面设计音乐,在《基辅大门》中结束。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氛围,提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与体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最初的设计和上课过程中,我遇到了的最大困难是漫步主题的讲解和演唱。所以如何引入“漫步”主题;如何介绍“漫步”主题;如何演唱“漫步”主题就成了本节课难于攻克的一个点。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交流、修改、完善,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思考一:在最初聆听《图画展览会》时我就有一个感觉,“漫步”主题一定要用前期的铺垫留到课的最后揭示它在作品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所以最初设计时我把“漫步”主题放在最后,用语言导入:“作品中描述了十幅图画,但每副画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很踊跃,展开了丰富的想像:有的想编成一个故事把每幅画融入到故事之中;有的说分成三个乐章,欢快的一个乐章,优美的一个乐章,忧伤的一个乐章;还有的认为可以根据画的明暗度进行分类介绍。在同学们各抒己见之后我说:“作曲家用一个漫步主题描述了一个参观者漫步在图画展览会之中。”在实际的上课中我感到学生对“漫步”主题不能够理解,用语言介绍毕竟显得太苍白缺乏说服力。尤其是在演唱“漫步”主题时,由于就听了一遍,学生掌握不好的音准,于是我思考如何对此进行突破。
思考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省教研员李东老师说过:“要想办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听、多感受。”我经过反思觉得自己对这个作品的前期铺垫做得不够,学生们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所以演唱“漫步”主题时对音准的把握不太理想,于是我进行了第一次改动。我把主题旋律的几个音符“6 5 1 2 5 3 2 5 3 1 2 6 5”出示在屏幕上,先唱准音准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创作的方法我考虑到了多种,一是确定拍子和给音符添加节奏,而是根据创设的情景来改变旋律的速度、力度、音色。我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生通过创作音准把握得更准确;二是增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认识和感受。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音准的掌握还是不够理想,而且创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虽然经过改动的效果还是有的,但是并没有达到我预先设想的目的。所以通过实践我深深地感到,课堂就是试金石,想得再多再好,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发现它存在的问题,没有感性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