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界近现代史教学策略
唐山46中王卫东
一、建立世界近现代史纵横发展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学的指南
应该说,以前的世界近现代史体系是“苏联体系”,即以阶级斗争的历史串起来的世界历史体系。这种体系的功过是非不是我等可以评述的,但很显然,这个体系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变化与改进。非常感谢已逝的刘宗绪先生,他为中学历史教学突破这一体系的束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世界近现代的定位,对近代阶段特征的分析,他的近现代历史三十讲,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学历史教学,对历史高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对我们的世界史教学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我们还需与时俱进,还需进一步转变观念,突破思维定势与教材的束缚,按照与时代合拍,与命题改革趋势同步的新思路去设计与组织世界史教学,构建新时期体系,即以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为主线,构建世界近现代史体系。这正是历史学吴于廑、齐世荣教授所强调的现代化问题与世界整体性发展问题。
第一条主线是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即现代化,是指人类物质生产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可以说现代化问题贯穿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始终,是教材的灵魂。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现代化”。广义上的现代化主要指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飞速发展以及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趋势。也就是指以现代工业、科学与技术为推动力,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具体地体现在教材中,就是表现在经济领域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政治领域从专制政治到民主化,从人治到法治化的转变;思想文化领域从愚昧迷信到科学化、理性化的转变等。这种纵向发展,现代化发展的总过程于整个世界具有普遍意义,从15、16世纪开始到到21世纪,整体世界发展趋势就是走向现代化。按照南京大学专家钱乘旦教授的研究,大致可把过去的五、六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4~15世纪) 主要表现为:这一时期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商业城市、宗教改革等。
第二阶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16~18世纪) 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的两大条件的具备。一是政治变革促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开始建立;二是早期殖民扩张促成世界性市场的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现代化的发展与成熟阶段(18世纪晚期以后) 主要表现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引发的社会全方位的变化。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世俗化等,价值观问题、自然环境问题等等。
第四阶段:现代化在全世界的扩展(19世纪) 主要表现为随着西方现代化走向成熟并逐步自我调整,现代化浪潮逐渐波及全球,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五阶段:现代化的终结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 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正在逐步被知识经济取代;服务业比例越来越高;超国家、超民族机构的建立;国家主权概念的动摇等等。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已进入了
“后现代化阶段”,发展中现代化方兴未艾。
当然,同时也应看到各地区、各民族在现代化历史学中的差异与多样性,不同国家可以走上不同的具有本国特色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讲现代化模式如下:
英法模式
原发内生型美国模式
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德俄模式
后发外生型日本模式
现代化模式韩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