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埃博拉出血热.pptx

格式:pptx   大小:367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埃博拉出血热.pptx

上传人:yixingmaoh 2018/1/7 文件大小:3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埃博拉出血热.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埃博拉出血热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1]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性状
丝状病毒(学名:Filovirus)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反链RNA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目前已知的属只有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病毒粒(Virion)具有复杂构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复合体和基质(Matrix)。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病毒的外形呈丝状,或具分支多形态,或U形,6形,或圆形(特别在纯化后),病毒的直径约80nm,可达1400nm长,纯化出的病毒长度可能达790-970 nm。表面有瘤状突起的形状,散布在脂质双层膜中。
中文学名
丝状病毒
拉丁学名
Filoviridae

病毒界
丝状病毒(学名:Filovirus)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反链RNA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目前已知的属只有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病毒粒(Virion)具有复杂构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复合体和基质(Matrix)。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病毒的外形呈丝状,或具分支多形态,或U形,6形,或圆形(特别在纯化后),病毒的直径约80nm,可达1400nm长,纯化出的病毒长度可能达790-970 nm。表面有瘤状突起的形状,散布在脂质双层膜中。
中文学名
丝状病毒
拉丁学名
Filoviridae

病毒界
丝状病毒(学名:Filovirus)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反链RNA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目前已知的属只有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病毒粒(Virion)具有复杂构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复合体和基质(Matrix)。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病毒的外形呈丝状,或具分支多形态,或U形,6形,或圆形(特别在纯化后),病毒的直径约80nm,可达1400nm长,纯化出的病毒长度可能达790-970 nm。表面有瘤状突起的形状,散布在脂质双层膜中。
中文学名
丝状病毒
拉丁学名
Filoviridae

病毒界
丝状病毒(学名:Filovirus)属于丝状病毒科,单股反链RNA病毒目,是一种感染脊椎动物的病毒,目前已知的属只有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病毒粒(Virion)具有复杂构造,具外套膜(envelope),核鞘(nucleocapsid),聚合酶复合体和基质(Matrix)。病毒粒包裹在外套膜中。病毒的外形呈丝状,或具分支多形态,或U形,6形,或圆形(特别在纯化后),病毒的直径约80nm,可达1400nm长,纯化出的病毒长度可能达790-970 nm。表面有瘤状突起的形状,散布在脂质双层膜
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民主刚果(前扎伊尔)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1995年4月在民主刚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于接触了1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