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兼爱》2024年同步练习卷(10).pdf

格式:pdf   大小:1,095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兼爱》2024年同步练习卷(10).pdf

上传人:小屁孩 2024/3/11 文件大小:1.0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兼爱》2024年同步练习卷(10).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兼爱》2024年同步练习卷(10)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 兼爱》2024年同步练习卷(10)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兼爱》2020年同步练****卷(10)一、: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1)当察乱何自起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焉①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________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③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④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⑤盘盘焉,囷囷焉________(2)疾①不知疾之所自起________②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________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3)相①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________②苟富贵,毋相忘________③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________(4)具①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________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________③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________④问所从来,具答之________⑤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_______⑥仲永生,: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古义:________今义:家庭,人家;家庭的住所。试卷第1页,总17页:..: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故亏父而自利________(2):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句式:________译文:________(2)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句式:________译文:________(3)察此何自起?句式:________译文:________(4)当察乱何自起?句式:________译文::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墨子认为爱人当不分亲疏、贵贱,爱无等差,这样才能避免混乱,从而实现天下太平。(2)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都继承了儒家学派的传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家。(3)《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汇总。原有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言行,另一部分为后期墨家哲学、逻辑和科学方面的论著。二、片段读写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试卷第2页,总17页:..人必从而利之”。(《墨子》)(1)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阅读下面二则《墨子》中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目。(1)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辨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2)武王践功${^{(1)}}$,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2)}}商之{^{(3)}}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4)}}帝之来{^{(5)}},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6)}}$四夷,而天下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诸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注】(1)[践功]指即位。(2)[反]通“翻”。(3)[之]“作”字误写。(4)[成]成就,承受。(5)[来]通“赉”。(6)[维]通“于”。(1)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墨子________的主张。(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身,焉能治国政?‘’(《墨子》)(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荀子和墨子两人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他们的不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说苑?反质》)(1)子贡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________,墨子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________。(2)你赞同哪种文质观?请简述理由。古诗文默写。试卷第3页,总17页:..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注】①典出《晉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②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紫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伴随着丰富的联想:清晨时分,云雾在缓缓飘动,雄伟壮丽的宫阙在脚下浮动。B.“紫艳”二字写出了菊花美丽的色泽,“静”写出了菊花娴雅的仪态,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言简而意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而又不能归去的惆怅情怀。,有全景描写,有仰视,有俯瞰,有动静结合;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2)这首诗以“望”字来组织材料,着意写景,请问本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微写作鲍鹏山先生在《寂寞圣哲》一书中将墨子看作“向帝国挑战的剑侠”,认为墨子勇敢地向周王朝发起了挑战。请结合本课所学,写一段文字,说说你的理解。200字左右。四、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国之富贵人闻之,皆退而谋曰:“始我所特者,富贵也,今上举义不辟贫贱,然则我不可不为义。”亲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亲也,今上举义不辟疏,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近者闻之,亦退而谋曰:“始我所恃者近也,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远者闻之,亦退而谋曰:“我始以远为无恃,今上举义不辟远,然则我不可不为义。”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譬之富者有高墙深宫,墙立既,谨上为凿一门,有盗人入,阖其自入而求之,盗其无自出。是其故何也?则上得要也。“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试卷第4页,总17页:..之以事断予之念,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于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天泰颠于置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故得士则谋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选自《墨子?尚贤上》,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指与君主关系亲密的人;近者,指在左右侍奉君主的人;远者,指关系疏远,不在君主身边的人。,指诸侯国;郊,指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远鄙,指远方边邑;四鄙之萌人,指生活在边境的百姓。,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大区,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等,后用作中国的代称。,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各诸侯国内亦置卿、大夫、士等。(3)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对国家的贤良之士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这样以后,才能吸引更多的贤良之士参与国家的管理。“贤良之士”即“国之善射御之士”,墨子希望通过“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等手段来发掘人才。、亲者、近者、远者等人不得不为义的情形,突出了君主“尚贤事能”的重要影响及意义。,运用了一连串的类比,如文章第二段以修墙筑门作比,生动阐明了治理国家的有效方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试卷第5页,总17页:..①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②故士者所以为辅相承嗣也。(5)第三段中,墨子举“尧”“禹”“汤”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试卷第6页,总17页:..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课兼爱》2020年同步练****卷(10)一、基础知识1.【答案】当:通“尝”,尝试亡:通“无”,没有【考点】通假字【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高考能力层级为B。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解答】当:通“尝”,尝试。亡:通“无”,没有。2.【答案】于是,兼词,相当于“于此”,语气词,相当于“啊”,疑问副词,哪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疾病,憎恨,快,迅速,劲疾互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译为“我”,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完备、齐全,备办,准备,具备,具有,详细,同“俱”,全,皆,器具,工具【考点】一词多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解答】①于是②兼词,相当于“于此”③语气词,相当于“啊”④疑问副词,哪里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①疾病②憎恨③快,迅速④劲疾①互相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译为“我”③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①完备、齐全②备办,准备③具备,具有④详细⑤同“俱”,全,皆⑥器具,工具3.【答案】卿大夫的封地。【考点】试卷第7页,总17页:..古今异义【解析】“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缩小、转移等,,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解答】卿大夫的封地。4.【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考点】词类活用【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判别词类活用可以划分句子成分。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也以今律古分析。分析各个成分的词类是否和现代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是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是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动词活用、数词活用。【解答】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5.【答案】判断句,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宾语前置句,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宾语前置句,细察这些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宾语前置句,应当细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考点】文言句式【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解答】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所谓”,所说的;“乱”,混乱。译文: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句式: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爱”“利”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子爱自,不爱父,故亏父而利自”。“亏”。使……受损;“利”,使……得利。译文:儿子爱自己,不爱试卷第8页,总17页:..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察此自何起”。“察”,细察;“自”,从。译文:细察这些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句式: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察”,细察;“自”,从。译文:应当细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故答案为:句式:判断句译文:这也是天下人所说的混乱。句式:宾语前置句译文: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句式:宾语前置句译文:细察这些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句式:宾语前置句译文:应当细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6.【答案】正确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正确【考点】文学常识【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高考能力层级为A。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解答】正确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正确二、片段读写练【答案】(1)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2)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文献知识。”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试卷第9页,总17页:..(2)本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解答】(1)泛爱众和夫爱人者,两材料都提到了爱人。(2)孔子宣扬的主张以孝悌为根本,在此基础上爱众,讲诚信,学有余力再学文化。墨子认为相爱就要相利。“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答案】非攻非攻【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从文章找关键语句分析。(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文章找关键语句分析。【解答】此题从文中“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辨义与不义之乱也”看,墨子主张“非攻”。主要从武王发动的是正义战争这点分析。他秉承天命,顺乎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以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答案】言行一致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参考译文:嘴巴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珍宝。嘴不能说,身体能做,(这是)国家的器物。嘴巴能说,身体不能做,(这是)国家的用具。嘴巴说好话,身体干坏事,这是国家的妖孽。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敬重他的珍宝,爱惜他的器物,使用他的用具,清除他的妖孽。(《荀子?大略》)墨子先生说:“从政的人,嘴里说的,一定要亲自去做。如今您说了而不去做,这表明您自身的言行不一致。您自己都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又怎么能治理国家的政事呢?”(《墨子》)【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以及识记常见成语含义的能力。仔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积累作答。(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两段文字都提到了言和行,荀子一开始就说,言和行都做到了,才是“国宝”;墨子也说“口言之,身必行之”。由此即可提炼成语。“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强调要“除妖”。“国妖”这种人说的好听,而做的却是坏事,这种人就是伪善的人。所以荀子批评的是伪善的人。墨子强调要“治身”,并且是从“政者”(治国的人)的角度来谈的。【答案】试卷第10页,总17页:..文质兼备,重质轻文示例一:我赞同子贡的观点。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等外在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内外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示例二:我赞同墨子的观点。一个人的质是根本,是文赖以产生的条件。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妨害内心淳朴。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到自身的学****或内心的宁静,影响人生成长。参考译文:辣子成说:“君子只要本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采做什么?”子贡说:“可惜呀,先生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同样重要。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少区别了。”饮食必须常常吃饱,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精美;衣服必须常常穿暖,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华丽;起居必须常常安宁,然后才能进一步去要求欢乐。做事要有长远打算,要有持久准备。首先要求本质实用然后再追求形态华美。这是一切高明的人考虑问题。【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结合上下文内容,抓住关键句理解大意;(2)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解答】结合文本内容“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分析,文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采,二者同样重要。子贡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文质兼备。“先质而后文”,首先要求本质实用然后再追求形态华美。墨子认为文与质的关系是重质轻文。如我赞同墨子的观点。衣、食、住是人的基本生活要求,这个要求是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一步步提高的,但必须首先满足生存的最低要求﹣﹣饱、暖、安,然后再满足更高的追求,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一个人的质是根本,是文赖以产生的条件。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妨害内心淳朴。【答案】C(1)C(2)①首联是作者对长安的概览,呼应了标题。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②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描绘了一幅残星点点,雁阵南飞,人倚高楼,笛声悠悠的深秋画卷。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试卷第11页,总17页:..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考点】古诗词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先理解这两联的意思,把握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合到一处有什么效果,接着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描绘的画面。【解答】A.“伴随着丰富的联想”错误,诗歌题目是“长安秋望”,因而收敛这些景致都是诗人拂晓时亲眼所见;B.“寄托了诗人超然物外的闲适情怀”错误,颈联中,诗人看到枯枝败荷的深秋景致,内心是惆怅伤感的;D.“选取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清新恬静”错误。由“云物凄清拂曙流”“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等诗句中的意象可以看出,这些景象是凄清、伤感,令人酸楚惆怅的,而不是“清新恬静”的。故选C。“云物凄清拂曙流”写出拂晓时,云气弥漫,缓缓流动;“汉家宫阙动高秋”,诗人仰望天空,只见全城的亭台楼阁都高高耸立,仿佛触动了秋天高远的天空;“残星几点雁横塞”,寥寥几颗晨星点缀在天空,大雁列阵飞过关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不知何处传来长笛之声,触动倚楼游子的思乡之情,令人不禁长叹一声,惆怅万分。除了“长笛”,试卷第12页,总17页:..“云”“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都是诗人所望之景,而“倚楼”,则暗示诗人登楼望远的思乡之情。答案:(1)C(2)①首联是作者对长安的概览,呼应了标题。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②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描绘了一幅残星点点,雁阵南飞,人倚高楼,笛声悠悠的深秋画卷。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