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pdf

格式:pdf   大小:3,419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3/25 文件大小:3.3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九)综合题1、读图“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观察图,该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原因有____(双项选择题)。、、、、建筑密度小(2)绘制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状况。1:..(3)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____。城市为了降低市郊气温差异常,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图就是一公园的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典型构造示意图。(4)图中生物滞留设施不具有的作用是____。、、(5)北京要修建上述生物滞留设施,最适合北京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____。答案:(1)从市区向郊区递减AD2:..(2)(3)地面冷热不均(4)A(5)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本题以某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城市热岛效应、热力环流、以及生物滞留设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读图可知,该城市近地面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是气温从市区向郊区降低,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城区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汽车尾气、工业生产等排放的温室气体多,市区温度高;郊区绿地多,建筑物密度小,郊区温度低,AD正确。郊区与城区的海拔高度相差不大,郊区的空气质量好,BC错误。所以选AD。(2)市区与郊区之间,市区为热源,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郊区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高空风由市区吹向郊区。如下图所示:3:..(3)该类地理现象在自然界中是热力环流,近地面空气的受热不均,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导致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4)生物滞留设施是在雨水排放到接雨水管渠系统前起作用的,A错误。生物滞留设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雨水的渗透,进行滞蓄处理,B正确。生物滞留设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发挥削减径流流量峰值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C正确。生物滞留设施可增加雨水下渗,以补充地下水,D正确。本题选择不具有的,所以选A。(5)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京要修建上述生物滞留设施,最适合北京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4:..(1)土壤是由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水分等物质组成。(2)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____________,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3)土壤中的有机质来源于有哪些?(4)土壤的空气来源于________,但其_______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__________,且湿度__________。它存在于未被__________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__________的增减,土壤水分是__________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空气(2)岩石的风化作用(3)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4)大气性质不同大水分水分大气降水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的物质组成、各物质成分形成和影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1)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矿物质,故A为矿物质;含量最少的是有机质,故B为有机质;因此,C为空气。5:..(2)土壤的发育起始于岩石的风化。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了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包括了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3)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且以植物组织为主。(4)土壤的空气来源于大气,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其性质与大气明显不同。土壤中的空气不连续,各处成分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且土壤中湿度明显高于大气。土壤中存在空隙,被空气或水分充满,土壤中的空气正是存在于这种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土壤中水分的增减。而土壤中的水分是由于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高一期末复****期间,小慧同学对地理必修一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手绘了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结合绘图把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了适当总结。地理老师大明发现小慧的知识梳理和归纳有待完善和修订,请你帮助小慧同学一起来完善和修订。6:..(1)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失的两个环节是________和________。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图示水循环类型属于________。(2)关于植被的总结中,对________(填“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的描述有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3)对乙地土壤深厚原因的叙述有误,应改为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________(填“较快”或“较慢”),________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4)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________共同构成的。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水可以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________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答案:(1)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循环##大循环(2)落叶阔叶林有明显季相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3)较慢成土母质(4)岩石圈陆地水7:..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植被特征、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1)结合图示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水循环示意图中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两个环节。该水循环联系了陆地和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2)落叶阔叶林春季发芽,秋季落叶,夏季葱绿,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茎花、板根现象(该现象多出现在热带雨林中)。(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地地形相对较为平坦,地表疏松物质被侵蚀的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4)结合所学知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陆地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小提示: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当人们在高山之巅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风起云涌。如图为黄山在中国的位置及其于2018年3月15日的云海景色。8:..(1)说出黄山云海所属的旅游资源类型。(2)分析黄山云海的成因。答案:(1)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2)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林木繁茂,蒸腾作用强;山高谷深,水分不易扩散,因而水汽丰富;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解析:该题以黄山云海为背景材料,设置了两个小问,主要涉及了旅游资源类型、云海成因分析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阅读地理图、并从中提取地理信息、获取解题线索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云海,是指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形成的云层,并且云顶高度低于山顶高度。由概念可知,云海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气象气候类旅游资源。(2)9:..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云海即水汽遇冷加上凝结核所冷凝而形成的。黄山位于安徽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再加上水热充沛,林木繁茂,蒸腾作用强,可提供充足水汽。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水汽易遇冷进而冷凝。同时黄山地区山高谷深,水汽被阻挡在山谷中,极易形成壮观的云海景观。5、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绿肥作物是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栽培绿肥以豆科作物为主,如紫云英、苜蓿、草木棵(见下图)等。绿肥作物经过一定时间生长之后,将其绿色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可以节省人力,减少运输费用,也可沤制土肥施用。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多数可兼作饲料。(1)从植被形成的角度看,图片中绿肥作物所属植被都为____________植被。(2)简述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3)绿肥作物一般与主产作物轮作,指出这种耕作方式的优点。(4)多数绿肥作物可兼作饲料,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答案:(1)人工(2)减少运费,节省人力;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等。:..(3)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等。(4)充分发挥绿肥作物的优势,一种作物,多种用途,在强化其环境效益的同时,还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解析:本题以绿肥作物为背景,涉及植被与土壤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1)基于植被形成的角度(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判断绿肥作物的植被类型为人工植被。(2)由材料可知,将绿肥作物茎叶切断直接翻入土中的好处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个角度是就地翻入土中,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减少运费;另外,这些翻入土中的茎叶给土壤带来的好处(生态改良作用),即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加速土壤的形成过程(熟化)等。(3)轮作能够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资源;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的品种,增加收入等。(4)绿肥作物能够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具有环境效应,同时能作为饲料,利于畜牧业发展,可以增加收入,获得经济效益。小提示:6、《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策划了“三纵一横”四条寻访秋天的活动路线。下图为各地入秋时间和寻秋线路示意图。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③④四条活动路线的起止点中,最早入秋的地点是________,最晚入秋的地点__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__(2)造成喀喇昆仑山与连云港入秋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3)②线路景观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4)①②③④四条路线中,“层林尽染”景观最为壮观的是________线路(填数字),理由是________。(5)推测甲地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答案:漠河五指山纬度喀喇昆仑山比连云港海拔高,大陆性强,降温快,入秋早赤道向两极②线路入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④沿④线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地势起伏大,层林尽染景观壮观盆地解析:本题以各地入秋时间和寻秋线路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自然环境差异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从图中可以看出,漠河的入秋时间在8月1日之前,为最早入秋的地点,五指山入秋时间在11月1日之后,为最晚入秋的地点;漠河纬度高,入秋时间早,五指山纬度低,入秋时间晚,两地纬度不同,入秋时间不同。(2)喀喇昆仑山与连云港两地纬度相当,喀喇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比连云港海拔高,大陆性强,降温快,喀喇昆仑山入秋时间较连云港早。(3)②线路沿线自南向北随纬度变化,植被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转变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体现的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②线路入秋时间由北向南推迟。(4)①②③④四条路线中,沿④线路森林分布面积较大,由第三级阶梯过渡到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层林尽染景观壮观“层林尽染”景观最为壮观。(5)甲地的入秋时间较四周晚,说明中部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应为盆地。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在发育过程中往往形成不同层次,其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2020年10月3日我国广东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国庆假期到郊区进行了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测量红壤的深度和垂直分层,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同学们还采集了制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酸碱性测定实验,并撰写了研究性学****报告。报告中写道:测定红壤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低山丘陵地区,,碱性较强;红壤黏度高,透气性差。并绘制了土壤垂直剖面图(如图)。:..(1)该地理兴趣小组报告图文有两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____。(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包括____层和____层,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____。(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试说明其改良措施____。答案:文中:碱性较强→酸性较强;图中: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互换。有机腐殖质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分解快。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解析:本题组考查土壤结构和土壤的改良有关知识。(1)该地理兴趣小组报告图文有两处明显的错误,文中的错误:碱性较强→酸性较强,,属于酸性土壤;图中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错误→淋溶层与淀积层位置互换,淋溶层在淀积层的上面。(2)红壤的垂直剖面图中,甲层是红壤的最上面,包括有机层和腐殖层,说明红壤中甲层发育较薄的原因:红壤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有机质分解速度快;降水量丰富,腐殖质层淋溶作用强,分解速度快,导致有机质和腐殖层都较薄,土壤肥力差,不利于农业生产。:..(3)红壤是一种肥力较低的土壤,由于红壤酸性较强;黏度高,透气性差、有机质含量低。改良措施如下:每年水稻收购后,实施秸秆还田,提高其有机质含量;增施熟石灰,中和其酸性;掺入沙土,增加其透气性、降低黏度。从而提高红壤的肥力,改造成水稻田,适合农业生产。小提示: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海拔一般不高,大多在300~400米之间,常常表现为山峰四面陡崖,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和悬崖围闭的沟谷,山块悬崖的相对高度大多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地域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下图分别为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图和某山块植被景观图。(1)描述山块植被的分异特征。(2)列举两点缓坡沟谷的植被特征,相比于山块顶部分析缓坡沟谷利于该类植被生长的原因。答案:(1)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外围依次为乔木、灌木、旱生灌木—草本等(或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或耐旱性增强)。(2)特征:植株高大;乔木常见板根、气根、茎花;叶子多呈现滴水叶尖形状;寄生、附生非常普遍;植被种类组成极为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无明显季相交替。原因:缓坡沟谷地带被山块围合,热量难扩散,温度较高;光照较弱,且风力较小,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充足;地势较低地表径流汇集,土层较厚;利于发育偏暖湿的植物群落。:..解析:本题以丹霞地貌区植被分异模式图和某山块植被景观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植被的分异特征及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1)阅读图文材料可知,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常常以山峰为主,四面陡崖,形成“孤岛”,因此植被呈环状分布,植被由中心向四周外围依次呈现乔木即山顶型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灌木即山顶型亚热带硬叶灌木林——旱生灌木即山顶型干旱灌丛或地被植物等——草本等植被的变化,植被的耐旱性较强。(2)阅读图文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缓坡沟谷以沟谷雨林为主,雨林植株高大,乔木常见板状根、气根等,植被以群落集聚为主,且种类繁多,一年四季无明显的变化。原因是由于缓坡沟谷地带地势较低,四周被山体环绕,热量不易扩散,使温度较高;但受到山体阻挡,光照较弱,蒸发量少,土壤水分充足;地势较低,地表径流大多汇集之处,沉积土壤较厚且肥沃;有利于发育喜暖喜湿的植物生长。9、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南北狭长,景观类型多样,资源丰富。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河西走廊地区被誉为“风电宝库”,“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项目。16:..(1)从南部康县到北部敦煌自然景观迥异,说明两地所属的自然带名称。(2)沿河西走廊向西植被越来越稀少,这种变化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3)说明河西走廊风能资源丰富的季节,并分析原因。(4)简述河西走廊开发风能资源的意义。答案:(1)康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敦煌:温带荒漠带。(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由于距海越来越远,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导致植被越来越少。(3)冬春季节。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该地区离冬季风发源地近;河西走廊地形平坦,两侧有山脉分布,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加大。(4)能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差异性表现、风能资源的开发和意义等知识点。(1)图中南部康县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其自然带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部敦煌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属于干旱地区,自然带是温带荒漠带。(2)沿河西走廊向西,由于距海越来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逐渐减弱,降水逐渐减少,因此导致植被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影响风力的因素,主要从地形、植被条件分析。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区域内地形平坦,植被覆盖率低,风力大。河西走廊两侧为山地,中间地形平坦、狭长,且走向与冬季风风向一致,产生狭管效应,风力强劲。(4)河西走廊由于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经济落后,开发风能资源,把该地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17:..经济发展;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环境问题突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清洁能源使用减轻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导致植被破坏严重,能源的开发缓解了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10、莆田市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春季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下列为该组同学调查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第一站来到大连大黑山,开展“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了“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左图)示意图。(1)左图中可见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其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2)为了观察土壤的垂直分层结构,该组同学在森林地区采集了土壤标本,并绘制了土壤的剖面结构图(右图),土壤剖面中甲为____层。大黑山山脚地带的森林植被类型属于____林,其特点是____。大黑山分布大面积的野生杜鹃花,引起了研学小组的注意,推测____(南、北)坡的杜鹃花率先绽放。(3)该组同学选取了土壤样本回实验室测量发现,对耕作而言,该地区土壤较南方地区的土壤肥沃,从自然原因18:..角度分析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的原因。答案:(1)气候生物成土母质地形生物(2)淋溶层(温带)落叶阔叶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南(3)该地区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大;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降水量少,淋溶作用弱;有利于养分在土壤中积累,因此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解析:本题以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形成因素等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1)读“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可知土壤形成的过程中是由于风化基岩逐步形成,说明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图中有植物的参与,说明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生物;图中有降水的参与,说明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气候;图中有坡地,说明参与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地形。生物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提供有机物,同时也是土壤形成最活跃的因素。(2)读土壤的剖面结构图,结合所学可知甲位于腐殖质层和淀积层之间,颜色较浅,是淋溶层。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位于大连,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对应基带的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特点是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大黑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光照、热量条件好,杜鹃花先开放。(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该地区位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属于落叶林,枯枝落叶多,生物量大;纬度高,较南方地区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多;相对比南方地区,这里降水量少,淋溶作用弱,对土壤的侵蚀弱;最终使得养分在土19:..壤中积累,因此该地土壤较南方肥沃。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地区。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盐生植物对土壤盐分具有明显的吸收积累作用,对盐碱地有明显改良作用。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其生长较慢,覆盖面积小,枸杞间作其他作物,可充分发挥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优势,有助于改良盐碱地,同时提高土壤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新疆沙湾县境内安集海垦区中心腹地下野地镇,通过设置实验:枸杞间作苜蓿、枸杞间作油菜、枸杞间作碱蓬、枸杞单作(对照),研究盐碱地枸杞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水盐的变化,为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20:..(1)简析新疆盐碱化土地面积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原因。(2)归纳四种枸杞间作模式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3)说明枸杞间作模式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热充足,蒸发量大;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积盐明显。(2)在0—10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6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平均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差异较大,且高于对照;60—10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较为趋同,与对照差别不大。(3)间作耐盐植物覆盖土壤表面,降雨时可增强下渗,有利于表层土壤洗盐;晴天时覆盖作用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表层返盐;耐盐植物能吸收并带走土壤中盐分,改良土壤结构;可有效抑制盐分的垂向运移,降低盐分在作物根系层的积累程度。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盐碱化的原因和改良措施。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21:..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将水的排放量控制好。(1)新疆盐碱地面积广且积盐重应从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晴天,光热充足,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土壤表层;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积盐明显,土壤盐碱化严重。(2)本题联系左图进行分析可得,枸杞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且0-60cm高于对照组。其中,土层深度60cm为一个界限,0—6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60—10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3)本题联系材料可知,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生长慢、覆盖面积小,间作其他作物,雨天可以增加对表层土壤洗盐,降低土壤的盐分;晴天可以充当水汽蒸发的屏障,减少水分的蒸发,还可以吸收盐分,改良土壤结构,抑制盐分的垂向运移等,降低盐分在作物根系层的积累程度。小提示: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北京四季分明,秋色尤佳(图Ⅰ)。金秋时节,银杏叶黄,黄栌染红,令人感怀。因为华北秋季多大风,公园和景区的园林工人在入秋后都要及时清扫林下落叶和荒草,这也让一些游客觉得遗憾。图Ⅱ示意北京气温和降水状况。22:..(1)指出北京森林景观的季节差异,并说明原因。(2)有人建议园林管理部门在入秋后保留落叶和荒草。你是否赞成,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答案:(1)季节差异:春季(气温回升)枝芽萌发,新叶飘绿;夏季(高温多雨)树木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秋季(气温下降)树叶变色(金黄色、红色等),树木开始落叶;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温较低)树叶大多落尽,只剩下树枝和树干。原因:气候四季分明,森林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赞成。理由:(落叶、荒草是秋季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可优化公园景区秋季休闲和旅游环境,延长秋景欣赏时间,满足市民与游客需求,增加游客量(体现公共场所功能);减少园林工人清扫工作量,减少管理和运营成本;利于保持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扬尘;为一些动物提供栖息越冬场所等。不赞成。理由:秋季风大,天气干燥,落叶、荒草如不及时清理容易引发火灾;落叶和荒草随风飘扬,影响环境整洁,不利于健康;落叶和荒草***后易滋生病虫害等。解析:本大题以北京四季的公园和景区景观及气温和降水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类型的判读和描述气候特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气候类型的掌握情况,以及考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发育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据此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春、夏、秋、冬四季说明其森林景观特征。(2)从优化公园景区休闲和旅游环境、减少管理和运营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及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等方面说明赞成理由。反对的原因则从引发火灾、不利于环境整治、滋生病虫害等方面进行说明。小提示:23:..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土壤可以定义为一层包含有机质(死亡的植物和动物)、无机质(风化的岩石物质)、空气和水的细粒物质。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答案:温度影响植被生长季的长度,植被腐烂速度。降水总量和强度影响生长植被类型。水热条件及其配合情况,影响枯枝落叶量,微生物活动强度,影响腐殖质数量,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肥力。气候中水分(降水、蒸发)和温度,直接影响风化作用强弱,影响无机质含量。解析: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降水、水热组合等气候要素,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快慢及土壤的肥力及成分。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而温度影响植被生长速度及植被腐烂速度;降水影响植被类型。水热组合状况影响枯落量及微生物活动强度,影响土壤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影响土壤肥力。气候还直接影响风化作用强弱,影响无机质含量。小提示:土壤的形成:土壤可以定义为一层包含有机质(死亡的植物和动物)、无机质(风化的岩石物质)、空气和水的细粒物质,它位于下伏的基岩之上。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碎裂分解作用称为“风化作用”,是成土作用的开始。风化作用使固体的岩石崩解,最终形成细粒的矿物颗粒。它们同位于其顶部的分解了的有机质,经由水、热量和使有机物发生分解的各种生物营力(例如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而转变成土壤。成土作用是一种动力过程。发生这种过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活动在不断地起作用。虽然主要土类在地球表面分布面积很广,但是给定地点土壤所具有的个别特性,在短距离内会有显著的不同。这种变化主要是由成土作用所涉及的五个主要因素造成的。(1)地质因素是母岩(下伏岩石),影响着土壤的深度、质地、排水和营养物质含量。24:Thedocum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