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穴位针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03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穴位针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爱的嘎GD 2024/3/25 文件大小:10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穴位针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PPT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穴位针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PPT课件 】是由【可爱的嘎GD】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穴位针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PPT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以及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1],我科自2004年1月至6月观察50例,采用穴位针刀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3~67岁,;病程1月~11年,;。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28~71岁,;~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差异无显著(P>),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2]拟定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为准。纳入病例标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者。愿意接受此种疗法。排除病例标准伴有风湿类疾病活动期以及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疾病、高血压、脏器功能损伤等针刀禁忌症者。。取穴:患侧颈5-7夹脊穴、肩井穴、附分穴、天宗穴。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一薄枕,使颈部处于前屈状态。用紫药水定点,然后按手术要求消毒、铺洞巾,按针刀四步进针法要求进针,每穴按肌肉走行施以纵行疏痛剥离、横行摆动数下,感手下松动为止。肩井穴部位需用左手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拿捏起来施术,针尖不超过指尖位置,以免造成气胸。然后每穴注入镇痛液(2%利多卡因3ml、曲安奈德5ml/50mg、维生素B121ml、生理盐水11ml)3~5ml。针眼敷创可贴,保持创面干净三天。一周后重做,可连做3次。对照组针刀定点在对照组针患侧颈肩疼痛部位,手术方法同治疗组。两组均用写“米”字方法锻炼颈部功能。:疼痛麻木消失,体征消失,恢复工作。良:疼痛麻木基本消失,天气变化有轻微酸胀,体征消失。好转:疼痛麻木减轻,体征减轻,对工作有影响。无效:疼痛麻木及体征无改善。所有病例均随访3~6个月再统计疗效,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但总有效率、治愈显效率无差异。治疗结果见表1。表1两组病例疗效比较组别 n优(%)良(%)好转(%)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率治疗组5030()※16()3()1()%92%对照组4616()22()7()1()%%※与对照组比较,X2=,P<。,多数学者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椎间孔狭窄有关,但其不能解释临床症状与影像学不成正比关系[3]。朱氏[1]认为颈椎生物力学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是,急性期颈肩背局部软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肌痉挛,久则粘连、挛缩,以上病理反应刺激、卡压穿行其间的神经、血管而引起症状。挛缩的肌肉牵拉颈椎,造成生物力学失衡,小关节微小移位,亦可刺激神经。在临床触诊中经常发现椎旁肩胛内侧角,冈上下肌等痉挛,呈条索硬结。因此,采用针刀将病变组织内的粘连、挛缩进行微创松解、剥离,恢复颈肩部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平衡,改善血供,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或刺激,取得较好的疗效。,有很大部分是因感冒诱发,病久失治或误治则寒邪凝滞、气血阻滞、痰瘀互结而呈挛缩筋硬结。而颈椎旁、肩井、附分、天宗等穴位最易形成筋硬结。附分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肩胛内侧角肩胛提肌止点处,最易受损而阻滞不通,其主治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不仁;天宗为手太阳经穴,此处疼痛与颈椎病情平行[4],主治肩胛肘臂后外侧痛,两穴合用为同名经取穴,针刀治疗既可疏散风寒,又可疏通经脉,松解局部筋结。肩井穴主治肩臂疼痛不举及诸虚百损,既可疏散邪气,又可补益正气,提高抗病能力[5]。因此,我们选用固定穴位针刀,既有针刀松解作用,又有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作用,在临床上比单纯痛点松解治愈率更高,值得进一步研究。:[1]朱汉章·柳百智·针刀临床与治疗[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2]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5.[3]潘之清主编·实用脊柱病学[M]·山东***,1996·301-302.[4] 陈志生·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主症与病灶分离现象的探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4):50-53.[5]杨甲三主编·腧穴学[M]·第一版·上海:上海***,199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