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扁鹊见蔡桓公》复习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有间: 居: 复:
益: 应: 悦: 还:
故: 汤: 及:
属: 是以: 请:
索: 遂:
2、翻译下面句子。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
【2】疾在腠理所属,汤熨之所及也;
答:
【3】在骨髓,司命之无奈何也。
答: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答:
3、问答题
【1】文中哪些语句体现桓侯病变过程的?
答:
【2】对扁鹊的忠告蔡桓公的评论是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
【4】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迪?
答:
【5】用4个字概括桓侯遂死的原因?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南海市南庄镇吉利中学何新英
课题
初一语文第一册第二十二课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文意、句意。
在多读中领会叙事中阐明的道理。
指导背诵方法。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文意、句意
教学难点
写人叙事为了阐明道理
教学模式
目标教学
教具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思维带动法
教
学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由一学生讲述成语“讳疾忌医”的意思。
师生对其进行评价后老师引入课题
由学生回忆学过的文言文《论语十则》请一学生说学习文言文要注意的方法。
二、前提测评
1、师范读课文
2、全班朗读后学生分角色朗读
要求:
(1)要投入,体会情节和人物描写
(2)读准音,掌握节奏、语气语调
师边听边记录读错的字,随后纠正
查词语预习的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立有间( ) 桓侯不应( )
还( )走腠( )理
(2)解释加点的字:
A、不治将恐深。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使人索扁鹊。D、桓侯遂死。
(3)理解句意: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学生讲述成语意思
全班学生对其进行评价
学生回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文中注上自己不会读的音
按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学生上黑板注音
口头解释词语
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
步
骤
总结预习情况并明确教学目标
四、目标导学(规程:理情节——析人物——揭主题——研写法).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译课文。
学生举手翻译课文,教师订正。
本文刻画了哪两个人物?(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并板书——扁鹊和桓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扁鹊共见了多少次桓公?扁鹊
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些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 “寡人无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