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新版科研中的学术规范.pdf

格式:pdf   大小:683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新版科研中的学术规范.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3/29 文件大小:68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新版科研中的学术规范.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新版科研中的学术规范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版科研中的学术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科研中的学术规范一、研究计划制定中的规范一个好的研究,一方面需要做好文献调研。做好充足的文献调研,不仅可以保证研究课题的创新性,同时可以避免反复的工作对研究资源的浪费以及雷同的研究结果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文献调研阶段需要遵循的规范:①文献应可以准确地回溯到原始出处,以符合引用的规范。②对文献做分类研究并做出综述,当自己的论文被提出质疑时,这些研究可以有助于解疑释惑。③引用、翻译和归纳文献观点,涉及引用电子资源时,也必须注意规范使用。另一方面,在选题阶段,通常要遵循四个方面的规范:①一方面要有科学依据,即使由于受到人类结识能力的限制,这些依据并不一定全面和彻底。②科学研究应有创新性,涉及学术的创新和现实的创新。③科研人员应当对科研活动中涉及伦理的问题自行进行评估,不符合伦理规范原则的就放弃研究。对自己不能拟定的,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不能擅自开展研究。④选题必须是可以开展的,必须基于现有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第三,在研究方案的设计阶段,我们需要注意以下行为规范:①对活体实验中的实验对象给予充足保护和尊重。②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③设计可行的研究环节。④研究条件的安排应当实事求是。二、课题申请中的规范在课题申请中,一方面应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1)申请人在项目申请之前要全面地了解所要申请课题的相关政策,认真阅读基金申请指南和申请通告,判断自己是否符合条件,以及自己目前的各项研究状况是否适合申请这一课题。(2)申请人应注意自己和合作者的工作时间安排,不应超负荷申请。有的科技工作者同时参与了多个课题,应保证每年所有课题的时间加总之和不能超过12个月。:..(3)申请人不应将相同或相似研究内容进行多项资助申请。(4)申请人必须独立自行填写申请书,而不是抄袭申请同类课题的其他申请书。(5)申请人不得故意夸大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提供有关个人以及研究积累等方面的虚假的信息。(6)申请人在申请、评议和公示期间,不得私自接触评审人、项目管理人等,不得以任何方式拉拢、***、威胁评审人、项目管理人等。另一方面,要在申请材料中要注意引文规范:(1)论文要写明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页码。(2)专著要写明作者、书名、出版社、年份。(3)研究项目要写明名称、编号、任务来源、起止年月、负责或参与的情况以及与本课题的关系。三、研究资源使用中的规范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涉及时间、资金和设备。对于这三者的使用都应当遵循相关规范。在研究中必须遵守时间分派的相关规范:第一,应充足保证直接开展研究工作的时间。第二,合理恰本地安排各种学术活动的时间。第三,适度控制兼职工作的时间。第四,尊重和遵守任职机构的相关规定。第五,避免同时负责多项重大资助项目。第六,保证培养学术后备力量的时间。课题经费对于研究至关重要。在课题经费的使用上,应当注意:第一,与政策相符,即符合国家财务管理政策和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第二,目的相关性,经费使用应以课题的任务目的为依据,支出应与课题任务紧密相关,经费的总量、强度与结构等应符合研究任务的规律和特点;第三,经济合理性,即课题经费应与同类科研活动的支出水平相匹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科研人员还应在计划范围内使用研究经费,不得擅自挪用、滥用科研经费,不得用科研经费谋取不合法利益。对于实验设备和材料的使用,应当避免:第一,不能把任职机构的设备资料用于外部征询、研究等活动,或用于与学术目的无关的其他目的和活动;第二,用公共资金购买的设备与供应品,不应被用于私人目的的研究;第三,不能将设备、经费私自用于被明确严禁的研究。四、研究数据收集、记录和保存中的规范研究中的数据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因此应当从源头上抓好数据的规范行为。在数据收集过程中,一方面应保证获得数据的条件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另一方面要保证收集和保存实验数据的完整性;第三,不能为某种目的或获取利益对原始数据进行人为加工和篡改;第四,收集特殊数据应当事先获得授权许可。数据记录应当与数据的获得同步。数据记录必须精确,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则记录数据。在数据保存方面,第一,应以严谨的方式保存数据。假如是书面记录,就要存放在安全的地方;假如是计算机文献,就应备份,并注意将备份的数据保存在安全处,备份数据应与原始数据分开保存,并且定期为所保存的数据重新备份。第二,原始数据应由产生这些数据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共同保存。第三,要慎重保存涉及机密或危险的数据。第四,应做好数据保存相关事项的预先协议。第五,遵守数据保存期限但不应故意隐蔽数据。五、研究数据使用中的规范在未通过发表物或公开宣布研究成果而确立优先权之前,科研人员可以独自使用已经得:..到确证或有效的数据。一旦科研人员将实验结果公开发表,其别人就可以自由地获取实验涉及到的所有数据,涉及最终结果,以便于检查和使用。在数据使用和解决成图像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并且保证图像是对数据的真实体现;另一方面,论著中的数据图像必须是原始记录的完整体现;第三,别人制作完毕的数据图像应当在论著中予以说明;第四,应当熟知和合理运用现有相关解决数据的计量方法;第五,应当预先了解拟投稿的相关出版社或期刊的数据和图像解决规范或相关指南;第六,应当了解哪些行为是会受到处罚,以及将会受到如何的解决。六、科学研究交流与合作中的规范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人员拥有相似的研究背景,相同的研究爱好,进行着越来越多的交流活动。如何在各种交流活动中达成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又不损害别人的科研利益,我们需要遵循相关的行为规范。一方面是互相尊重。科研人员之间应当彼此信任、坦诚交流与精诚合作,并且相信其别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品格。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科研人员应当尊重别人的学术观点,即使是那些不同的观点;应当尊重别人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并以恰当的方式给予认可;应当尊重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思想或观点的证实,而不应将其占为已有;应当对别人对自己的启发表达认可和感谢;应当尊重率先报道最新发现的科研人员及其优先权;应当尊重别人的研究及奉献,积极提携后学,而不应掺杂职位、资历等因素;应当宽容对待别人的失误或错误,并在能力范围之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是遵守公开原则。科研人员在合作研究中,向合作者全面、公开和及时地报告自己的研究进展,为使其他科研人员可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应当完整具体地表述研究过程和结论,不能故意隐瞒相关数据和信息;应当开诚布公地与别人进行交流,并坦诚接受别人:..的批评和质疑;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或事先协议,适时地与其他科研人员分享自己的研究,发表科研成果应当公开与之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便别人可以验证其成果,并接受别人对自己研究成果的验证。同时还应当做到尊重别人的公开,使学术交流与合作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七、引文规范科学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活动,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吸取和借鉴,但是借鉴的形式需要规范。我国国家标准局2023年发布并实行的《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国内出版的论著文献可以参考这一标准。在进行投稿时,出版社和期刊通常也会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著录规则。通常已经发表的论著或文章可以不通过该文作者的授权就可以自行引用了,但是,对于那些未正式发表的资料,应充足尊重所有者的意愿,未经所有者的许可,不应随意引用。要特别尊重对别人未发表的文章初稿、原创思想和粗略想法的引用。引用时需要避免的七种行为。第一种,著而不引。这是一种非经常见的现象,一些作者把原作者的研究进行改头换面,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并当作自己的论述而不注明出处。这种行为虽然在表达上也许是作者自己的话,事实上,作者只是挪用了别人的观点、想法或理念,并不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所以是一种抄袭行为。第二种,引而不著。运用引注或者改写/转述引文,并以之构成自己论著作的重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即为引而不著。这种对引注的不恰当或过度使用,也是一种抄袭行为。第三种,故意漏引。在引用文献综述特定领域的研究、或者佐证自己的研究时,应当公正地涵盖已有的研究,假如为了减少工作量而故意不去查阅一部分文献,或者只选择对自己研究有利的研究,或者为了突出自己研究的意义而不提及某些已有研究,等等,均为故意漏引。这些行为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对读者的不诚实和欺骗。第四种,过度他引。引文应当是作者在撰写论著时的确参考或引用过的文献,假:..如为了给人一种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基础扎实的印象,而故旨在论著中加入大量实际没有参考或引用过的、或者与本文论题主线不相干的文献,做不相关引用、无效引用,就是过度他引了。这是一种伪注,不仅是对读者的欺骗,还会导致荣誉的错误分派。第五种,不妥自引。作者撰写论著时,出于提高引用率,或扩大影响等目的,不必引而偏引,进行不必要的过度自我引用。过度自引不仅发生在某些作者身上,还出现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如为提高期刊影响因子,动员作者多引用该刊的论文。这是带有欺骗性质的行为。第六种,互相引用。引用应当完全出于学术目的,但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彼此的引用率,采用“团队作战”的方式,在小团队之间进行,以提高彼此引用率为目的的互相引用。这样做即使提高了引用率,也是圈内互相消化的结果,并不体现真实的引用率和论文质量。这是一种作假和欺骗行为。第七种,模糊引注。为逃避被指责为抄袭的也许,一些论著在直接引用了别人的相关文献后,并不标出具体的引文出处,如分册数、页码等,而将它们笼统地放在文后参考文献,从而给人从总体上只是参考了某一文献的印象。八、研究成果署名规范尽管各学科领域和期刊关于成果署名的规定存在差异,但基本遵从以下规范:(1)对文章有实质性的奉献,应当列为作者的人,其署名权不能以任何理由被剥夺,也即不得将其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除应本人规定或保密外。(2)对文章有实质性的奉献,应当列为作者的人,假如他们在著作或论文撰写、投稿或评审期间丧失行为能力或者去世,他们仍然应当被署名为作者,也即其署名权应当受到保护,其他相关人员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之。(3)署名不能受到职位、职称、学历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人不能以拥有科技资源和条件(如研究经费、奇缺实验试剂、精良实验设备或难以公开检索到的资料等)为手段,迫使那些因缺:..少研究条件而与其合作的科研人员“自愿”或者被迫出让署名权。(4)那些仅仅争取到研究资助,收集了数据,提供了实验条件,提供了资料或写作上的协助,或者对研究小组进行了一般性的管理和监督等的人,是不符合作者身份的,不能享有著作权或署名权。(5)不符合作者署名规定但却对研究工作做出了奉献的那些个人或者组织,应当以适当的方式予以确认,且事先获得他们的书面批准。一般可以放在著作与论文的致谢中,并对他们的工作加以说明。此外,一项研究的负责人,或者论著/文的作者,特别是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应当特别注意并避免下面情况的发生:(1)虚构作者。这种作者与论著中的研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一般是有名望的科学家或者某个领域内的权威。由于他(她)们可以提高著作出版或论文在著名期刊上发表的机会,或者提高论著潜在的学术地位,从而增长被检索、阅读的机会,提高引证率,而被列入作者名单。(2)荣誉作者。这种作者也许为该研究提供了资金资助,也许是该学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也许为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也许仅仅为其他作者提供帮助但并未真正参与该研究,他(她)们并没有对研究做出符合作者身份规定的奉献。(3)互惠作者。这种作者的出现经常是源于这样一种情况,即同行、同事、同学为增长论文篇数以达成绩效考核标准,或获得职称晋升,或获得到其他回报,而彼此之间建立互惠协议,互相“搭车”,在对方的论著/文中互相署名。这种作者对论著/文中的研究工作没有实际的奉献。(4)权势作者。这种作者也许是进行论著中的研究的所在机构的领导或项目主管,或者是重要作者的导师,他们对其他作者或其研究有领导责任,但是与论著中的研究没有直接的关系,:..其他作者出于积极——也许是出于讨好,也许是不了解规范,或者由于被迫而署上他(她)们的名字。九、投稿过程中的规范一般讲,作者在投稿之前,就应当了解所投出版社或期刊的有关投稿和发表方面的规定,判断自己的研究是否达成相关规定,以及准备投递的论著/文是否适合该期刊。另一方面,基于同一项研究的、具有密切继承关系的研究成果可以分投不同期刊,但一般需要向期刊做出明确的说明。假如作者希望将已经投稿的稿件转投另一个期刊,必须通过稿件所有作者一致批准并正式撤回稿件。并且只有在接到原投稿期刊认可撤回的书面告知后,才可以把稿件投给别处;同时,作者应当保存告知的副件,以备查用。第三,对于允许以另一种语言发表同一著作或论文的出版社或期刊,作者应当遵守首发出版社或期刊的相关规定、或者与首发出版社或期刊之间的事先约定协议,只有取得其批准,作者才可以将论著/文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以不同的语言先后发表,并在显著位置注明原始论著/文的刊载处。同时,以不同语言发表的同一著作或者论文只能计算为一项研究成果,不能反复记录为多项成果。此外,作者在投稿时应当避免发生下列行为:(1)拆分发表。又叫“腊肠式”发表或琐碎式发表。即以应付考核或为职位上晋升为目的,或者为增长发表物的数量、或者为解决作者排名问题而扩充发表文章数目,故意将一篇基于同一组数据的、内在为整体的文章分割为若干部分发表。其结果是使每篇论文都不够完整,从而减少了论文的质量并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2)发表不成熟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研究工作接受评审之前,就急于公开发表相关的、不成熟的研究报告,或者科研新发现在向本专业领域的同行报告之前,就向公众媒体公开发:..布。除非有明显证据显示该项研究及其结果关乎国家和公众安全,这些行为均属不妥,有些甚至导致行为不端。(3)一稿多投。作者将同一篇论文,或者基于同一组数据资料而只有微小差别的论文投向多家出版社或期刊,或者在收到第一次投稿期刊的回复之前(期刊回复期内)再投给其他的期刊,而又故意不说明和故意隐瞒的,或者将同一篇手稿同时提交给多家期刊审核的,均属一稿多投。(4)反复发表。即作者将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文,所有或部分,原封不动或仅作细微修改后,就再次投稿;或者将多篇已经发表了的论文,各取其中一部分“嫁接”成一篇论文后再次投稿。十、纠错的规范有哪些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或者错误,发表者有义务及时根据错误的性质实行有效的补救措施,如勘误、补遗、声明或撤回论文。现在国际上出版的科技期刊的主流是电子版与印刷版共存,错误发生的阶段不同,更正的方法也有所区别,现详述如下:第一类是网上发表的电子版的文章有误。这类错误假如发现及时,可以不久地改正过来。具体的环节是:联系作者本人或刊物主编在发现错误后,直接与出版社联系,明确告知已经发表的文章中错误之处和对的的表述内容。假如是图表内有错,要提供新的对的的电子文献。出版编辑即可根据这份报告规定排版公司把已经上网的文章中的错误改正过来。这类更正只要文章还没有汇总入刊并交印刷厂付印,则均有也许较快地更误,关键是作者与出版社联系得越快越好。一是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纠误并且不会耽误出版周期;二是文章导致的负面影响也小得多。:..这时由于期刊已经印刷装订或发给订户,所以即使是再严重的错误也是木已成舟。并且根据相关的出版法律规定,期刊的电子版与印刷版原则上应当是一致的。所以电子版中技术上可以纠正的错误也不应容易改动。在这种情况下,更正的途径只有发表勘误启示了。即由联系作者向刊物的主编申请勘误,规定经主编批准后,将勘误启示直接发给出版社,进入正常的出版程序。国际英文期刊均有自已勘误启示的统一格式,校样排出后由联系作者审定,之后登陆上网并最终发表在印刷版的刊物上。这类勘误启示一般均定版在下一期刊物的最后一页,并且出版质量越高的刊物,这类勘误就越少。严格地讲,英文中的勘误提成两种,一种是由于作者的疏忽导致的勘误(corrigendum),一种是由于出版社的失误导致的勘误(erratum)。但不同的出版社对两者间的区别有所不同,有的区分得很严格,而有的为了方便作者,统称为勘误(erratum)。假如发现错误时抽印本还没有寄出,出版社可以安排提前更正电子版,所以作者可以收到不含错误的抽印本。第三类是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因素,已经印刷发表的文章错误连篇,单纯地发表一文勘误启示已不能全面对的地更改文章中所有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经刊物主编及出版社批准,该文章可以重新发表,即整篇文章从头到尾重新印刷。为了避免与头一次发表的文章混淆,在印刷本中,重新发表的文章之前要附加出版说明,并且文章的编页也与正常的文章有所不同。正常的论文在期刊内的编页是用阿拉伯数字,而重新发表的文章是用罗马数字编页,在定版时大部分放在刊尾。第四类是发表的文章有性质严重的违法之举。如抄袭、抄袭、涉及泄密、人身袭击等违法行为。这类问题一旦发现,出版社可以即刻采用措施,把文章从电子版中删除,并且在网页上发表统一的文字说明。假如文章已经在印刷版上刊出,主编和出版社要在下一期刊物的开篇发表出版启示,谴责这种劣行,以达成弘扬科学,造福人类的出版目的。:..但也时有发生,有一定的代表性。即作者本人或同行在文章发表之后,结识到论文中的论点或论据有误或不全面。作者本人积极提出论文下网和更误,等到问题进一步搞清楚再发表。对已经发表的论文,假如同行觉得论文所述有疑点,可以发信给期刊的主编提出自己对论文内容的质疑(lettertoeditor),主编将信件转交给作者,由作者做出答复(responsetoletter),然后连同质疑一起公开发表。通常这一问一答按顺序一前一后地发表在一期刊物里。这种质疑和答疑有时也以讨论的形式(discussion)发表,通过具体的讨论,本来模糊的问题也许就越辩越清楚了,也体现了科学研究发现和结识真理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