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中国地域文化之十六|川(四川).pdf

格式:pdf   大小:25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地域文化之十六|川(四川).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3/29 文件大小:2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地域文化之十六|川(四川).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中国地域文化之十六|川(四川)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地域文化之十六|川(四川)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地域文化之十六|川(四川)前言文字是文化的符号,文明的密码。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魂,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信息,很多都储存在汉字里,所以解码汉字,就是解密中国文化。汉字与中国地域文化人生最大的偶然性,在于呱呱落地那一瞬间,因为那一瞬间确定了你的家庭、故乡和国籍,确定了你人生的许多起点、资源或位置。生于强大还是弱小的国度,决定了你的国籍的成色;生于富贵还是贫寒的家庭,决定了你人生的挑战或底蕴;生于哪一个行政区域,都市还是乡村,内陆还是沿海,平原、山地还是草原,又决定了性格中的某种类型或格局——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很早就有行政区划。从大禹的“九州”,到秦汉的“郡县”,到唐宋的“道路”,到蒙元的“行省”,到今天的“省市区”(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划分行政区域的首要依据一直是自然山川、风土人情,然后才是政治和经济等因素,这就给每个人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地域烙印。作为社会学、人类学家的费孝通,有一部著作《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这是非常准确的概括,即使是城市化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中国人身上谁没有自己“乡土”的特色呢?我们日常所见的地域自豪感、地域歧视和地域亲切感,皆由此而来。我们今天学****四川省的简称“川”,看这块偏安西南的西蜀之地有何神奇之处。:..[字形演变][文化解读]“川”,象形字。甲骨文里“川”字一目了然,左右为岸,中间是流水,表示两岸之间有流水。《说文解字》:“川,贯穿通流水也。”地球上的河水,都在两山之间,《周礼·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河流不断汇集来自两边山上的水源,寻找山体的薄弱之处,向下渗透,向前冲决,最终打开缺口奔腾而去。无论是江水激荡的三峡,还是风景如画的漓江,其两岸壁立千仞的山体,都是流水长期冲决的结果,此即河水的“贯穿通流”作用。所以“川”字的结构,与其说是描绘两岸之间有流水,还不如说是形容两山之间有流水;或者说,它们是河流在山区和平原呈现的两种景象。总之,“川”的本义是河流。如“高山大川”、“川流不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秦朝时立三川郡,就是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雅鲁藏布江峡谷平原,风蚀而成的少,水蚀而成的多,很大程度上是河流作用的结果。山区的平原,往往在盆地中心,四面八方来的河流对盆地中心的小山来回激荡,最终将其夷为平地,加上河流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下来,于是相对平坦而肥沃的一片平原便出现了。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就是如此形成的。这样,“川”就有了一个引申义:两边或四边高地之间的平原。如“一马平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山间平原但“川”字使用率最高的意义,是四川。四川在中国西南,位于长江上游,是夹在西部青藏高原和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之间的一个巨大的盆地——环“川”皆山也:西边是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一系列极高山,北边是岷山,南边是云贵高原,东北至东南是秦岭、大巴山、巫山和武陵山等,地势主体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而下,所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汇集岷江、雅砻江、沱江、涪江等一系列支流后,在四川盆地中心激荡出一个巨大的平原——成都平原,然后向东部的丘陵山地冲激而去,在巫山穿凿出三峡这条峡江甬道,最终向着江汉平原喷薄而出。水往低处走,柿子捡软的捏,这说明巫山是环绕四川盆地的群山之中最薄弱的一个点。四川盆地地形图四川盆地在《禹贡》的九州里,属于梁州,汉朝时又称作益州。《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形势,首先概括益州的特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险塞”,就是险要而闭塞。四川盆地四面环山,面向中原只有两个出口:一条是陆路,即开凿于悬崖绝壁之间翻越秦岭的蜀道,也就是李白所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一条是水路,即江狭水急的长江三峡。在古人眼里,这都是不可逾越的天险。“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说的是成都平原,并不是整个四川盆地。:..四川在历史上开发甚早。商、周时期,这里的岷江流域就有了蜀国,后来以成都为国都;邻近的嘉陵江流域就有了巴国,后来以重庆为国都。巴国、蜀国在战国时才为秦所灭,成为秦国的两个郡,即巴郡、蜀郡。这两个古国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悠久远超过我们以为最久远的传承八百年的周朝和楚国。巴蜀并称,“巴蜀”也成为四川盆地的代称。战国地图中的巴、蜀在秦国统治巴蜀之前,四川盆地虽然有肥沃的紫色土,丰富的水资源,湿热的空气,但这里江流肆虐,水患频繁,农业并不发达。李冰做了蜀郡太守后,父子二人主持完成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才变水患为水利,将成都平原变成富庶的天府之国。从此之后,四面高山环绕从而封闭安全的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平时是中央政权的米粮仓,战时则成为后方基地甚至避难所。秦汉的建立,都以其为后盾;唐朝安史之乱和20世纪抗日战争发生后,李唐政权和民国政权都选择这里作为避难长期抵抗的后方基地;刘备也是依靠诸葛亮的策略西进,占据了四川,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都江堰正因为与古蜀国与西蜀文化有深刻的渊源,所以历史上四川经常被简称为“蜀”。但是现在四川的简称是“川”,可能是从“四川”的省名而来。北宋时四川盆地曾设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合称“川峡四路”,南宋时总称为“四川路”,“四川”因此而得名。元朝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从此四川省的名称确定下来,沿用至今。:..四川盆地的封闭而自足,成都平原的富庶而安逸,使四川客观上成为中国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也让成都成为中国至今第一的休闲之都,生活在这里的川人,很容易养成坐井观天的自足自乐。俗语曰:“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就是说四川是一个难得的温柔富贵乡,只适合老年人养老,而不适合少年久处,因为时间一久,就会彻底消磨掉少年的凌云壮志。成都茶馆四川高山大川甚多,“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雄奇而壮丽的自然,造就川人瑰丽的想象和思想。一生困守四川的川人我们不很了解,但是走出四川盆地,走到外面广阔世界的川人,经常令人惊艳。单单文学方面,汉朝两个最出色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扬雄,唐朝最浪漫的诗人李白,宋朝乃至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文学世家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都来自四川,应该不是偶然。三苏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下的诗句,也是四川反差性风景的写照。四川人身上,也经常存在这种强烈的反差性:安逸享乐与吃苦耐劳并存,自我满足与志存高远并存,想象瑰异与脚踏实地并存,自视不凡与谦卑温和并存……这可能都来自红得发紫的神奇的四川盆地赐予。来源:家长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