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10年高考真题-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pdf

格式:pdf   大小:751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0年高考真题-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pdf

上传人:青山代下 2024/3/29 文件大小:75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0年高考真题-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10年高考真题-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0年高考真题-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二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考点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1.(2020浙江7月选考,3,2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②设内朝③设御史大夫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题干材料反映了汉承秦制,也有改动。秦朝和汉朝都设有丞相,故排除①;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立内朝,秦朝没有设立内朝,故②符合题意;秦朝和汉朝都设有御史大夫,故排除③;汉武帝时期设置司隶校尉,秦朝未设置,故④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2.(2019浙江4月选考,27,2分)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部刺史是此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代的监(御史)”,可见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材料“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体现了君主对监察的重视,④正确;“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说明秦代地方也有监察,②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③错误。故A项正确。3.(2015课标Ⅰ,25,4分)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家天下”,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知识拓展外戚干政: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是外戚利用其特殊身份,对国家政治实施干预,乃至完全把持政权的现象。4.(2015课标Ⅱ,25,4分)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5.(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6.(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不正确。7.(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考点二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2014大纲全国,12,4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衣丝乘车”,但后来商人突破了这一限制,这主要是因为商业发展和商人实力壮大,政府的原有规制受到严重挑战,故D项符合题意。2.(2014重庆文综,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由“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知,A项中“开辟了”、B项中“建立了”的表述均错误;由所学可知C项错误。故本题选D项。3.(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D项与事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4.(2013山东文综,10,4分)《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由题干中的贾人“皆无得名田”“敢犯令,没入田货”可知这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答案为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2012课标全国,24,4分)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因此,许多王朝采取“抑制豪强”的举措。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6.(2011山东文综,10,4分)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说明当时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使用铁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汉代中国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故C项错误;图片不能体现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7.(2012福建文综,15,4分)《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重农抑商”“农本商末”,司马光认为农、工、商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认为商业流通是促进农、工、商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实质上主张在经济政策上应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A项在材料中未反映;C项在材料中得不到证明;D项与材料不符。考点三儒学成为正统及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2015广东文综,12,4分)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题干材料中“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即改小篆为隶书,正确选项为B项。2.(2014课标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知识拓展古代祭天仪式: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是最高的神。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烧祭品,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天,作为对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秦汉以后皇帝的祭天仪式带有明显的神化皇权的目的。3.(2013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天人行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由题干材料中该学者运用“阴阳五”“天人行合一”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神学依据可知,该学者是西汉的董仲舒,故C项正确。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故B项错误;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D项错误。4.(2013福建文综,14,4分)《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C两项均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上下相安利国益民,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