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窥探网民心理引导网络舆论——读《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新闻学
窥探网民心理引导网络舆论——读《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
○刘霁
【摘要】网络舆论,归根结底是网民的一种情绪上的理性表达或是非理性宣泄。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可谓是对其本源式的探索。《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作为学术著作,曹茹教授采用问卷调查、文献分析、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的视角系统研究了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引导网络舆论的心理策略。
关键词 社会心理网民心理网络舆论舆论引导
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如门户网站、论坛、微博等以信息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迅速成为新的舆论场。基于此,该舆论场已经成为影响民众认知与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所以,研究网络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引导,已经成为业界与学界的一个共识。网络舆论,归根结底是网民的一种情绪上的理性表达或是非理性宣泄。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视野对网络舆论进行研究,可谓是对其本源式的探索。回顾以往的相关研究,从政治、法律等层面上探讨的较多,心理学只作为其中的辅助部分被简单地阐释,专门从心理学视域研究的著作并不多见,且不成系统。仅从政治、法律层面研究,过于宏观,不易把握问题的实质。心理学作为一切精神学科的基础,与很多学科都能建立起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既可以做宏观研究也可以做微观研究,而这恰恰是现今有关网络舆论研究的一个空白,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曹茹的新著《心理学视野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研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在该著作中,曹茹教授以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文献分析等方法对网民的基本心理与行为进行描述归纳,并基于此系统地阐释了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网络舆论偏差成因、群体及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重要影响等。通过上述系统地研究,最终得出引导网络舆论的心理策略。
该书虽分八个章节,但可以归纳成四大版块:(1)第一章系统阐释了心理学与舆论的内在联系,为以下研究提供了原始的理论依据。(2)第二章通过调查网民的网上行为,探究出行为折射出的心理态势,为后文的网络舆论形成的心理机制提供了心理学上的参照。(3)第三至六章基于第一二章的理论成果,通过对个案与文献分析,对网络舆论与网络心理进行了系统性研究。(4)第七章至第八章尤其是第七章,是该著作最重要的一章,是核心或是最终成果,专门探讨了基于网民心理的网络舆论引导的问题。
一、社会心理与舆论:钱币的两面,共生共存,互为因果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内隐的心理历程以及外显的行为表现的学科,有人的地方也就有心理学。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舆论,舆论是一致意见的集中表达,而表达则是由某种社会心理使然,因此,舆论可以看成是社会心理互动的产物。避开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来研究舆论,实则失之本源。曹茹教授在第一章绪论中系统地阐释了心理学与舆论的关系。她将社会心理与舆论比作钱币的两面,它们共生共存,又互为因果。并通过对传播学中几大经典理论进行梳理,来论证此观点。无论是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观点还是麦克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论”,还是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社会心理或是在研究过程中得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