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徽墨余香.doc

格式:doc   大小:15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徽墨余香.doc

上传人:yixingmaob 2018/1/12 文件大小:15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徽墨余香.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徽墨余香-旅游管理
徽墨余香
文房,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情怀,赠友一锭墨、一方砚,不仅是墨与砚这么简单。墨上留的画,砚上刻的字,是思想的结晶。所以,你来我往,互赠文房其实就成为了文人之间思想交流的方式。
第一次见到徽墨是在书法家金鑫家中。他从书桌上抽出一个古朴的木箱,就如多拉A梦取出百宝袋。木箱才一打开,一股清新的气味就充满了整个房间。木箱中的墨块全部取出后,居然摆满了两米长一米宽的书桌。金鑫看着这琳琅满目的墨后低头凑上前深吸了一口气,似乎有说不出的满足。
“这是八十年代上海曹素功墨厂顶级油烟101,这是七十年代胡开文墨厂的松烟墨……”金鑫每闻过一块墨后,就拆开包裹着墨块的油纸让我看墨块底部的标签,那状态如心急的新郎在掀新娘的盖头,又如小脚的老太太翻开手帕包裹的银元。
当油纸掀开后,屋子里发出一阵惊呼。“原来墨可以这么美!”当看到掀开油纸的墨块上露出精美的图案后,满屋子的人纷纷涌向书桌,争先恐后地掀油纸。
“别掀,慢点,让我来!”金鑫那焦急惊恐的表情,就如同新郎官看到新娘的盖头要被人掀开一样。
一张张油纸都被掀开后,一幅幅画卷就展现在眼前:每一块单独的墨,都是一场情景剧,陶潜卧松,太白醉酒,东坡泛舟;而每一套墨的组合,则是一套套连环画,西湖四十六景,棉花耕织图,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看到这些唯美的徽墨后,我觉得我有必要第八次去皖南了。前七次都是游皖南山水,这一次只为寻徽墨余香。
祖孙三代与徽墨结缘
我走出黄山火车站,骑着自行车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很多人来黄山市,都是冲着黄山而来。而我这一次要拜访的徽墨则在黄山市下属的一个区——徽州区。以前,徽商兴盛时,徽州是整个皖南,甚至安徽的代名。如今徽派文化难以望黄山项背,于是二者的主从关系便自然而然易位。
墨厂位置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置身于一条悠长的古巷中,而是在车水马龙的主干道上。迎接我的不是留着白胡子的老头,而是身着西装的小青年。看到我走进来,他放下手上的书本,从电脑椅上起身迎接:“我还以为你起码要在40岁以上呢!”
“我也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在我印象中,做徽墨这种传统工艺的艺人也是老古董,见到徽墨传承人后,我对徽墨的印象颠覆了。迎接我的青年名为吴宝文,是这家名为徽堂曹素功墨厂的少当家。
吴宝文去作坊中喊他父亲去了,闲得无聊的我拿起他刚才看的书解闷。明·方子鲁的《方氏墨谱》看到书名,刚才我对徽墨颠覆了的第一印象稍许归位。
几分钟后,吴宝文回来了,说父亲刚刚正在锤墨,洗手后便来。话音刚落,一位身材富态的中年大叔跨进门来。看到我后老远地就伸出手,但看到我伸出手后,他伸出的手又缩了回去:“刚才正在锤墨,听说你来了,就急忙冲了过来,手上的墨还没有洗净,抱歉!”
进来的大叔,名叫吴成林,是这家墨厂的创始人。1972年,年仅18岁的吴成林正待业在家。一天,他听到正在歙县胡开文墨厂做制墨工的父亲说,胡开文墨厂正在招临时工,吴成林就欣然前往应聘。“当时没有传承人的概念,只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在墨厂工作,虽然每天和墨打交道,比煤矿工人还脏;要抡铁锤打墨,比铁匠还累。但起码不要日晒雨淋,还算很体面。正好父亲在胡开文墨厂制墨,子承父业是很自然的想法!”于是,吴成林就开始在父亲眼皮底下工作,上阵父子兵,就像现在和儿子一样。
以曹素功之名
1986年,一直勤于钻研的吴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