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高校人生观教育的三个转变.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校人生观教育的三个转变.doc

上传人:endfrs 2018/1/12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校人生观教育的三个转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校人生观教育的三个转变
陈旭光
 
马克思在论述人生观时曾精辟地指出:“人生—即使是被哲学家所曲解的—当然总是由他们的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人生观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现实生活所决定的一种不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从这一逻辑思路出发,高校人生观教育应当和变化着的现实生活相适应,在现阶段,高校人生观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在教育价值观上,实现由注重个体人格完善向注重社会动利性转变。
正确认识人生观教育的教育价值,是提高人生观教育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高校人生观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几经变化。在五十年代初,我国高校还渗明确提出人联著名的伦理学家施计金在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中就丝毫未提人生观教育的内容。在我国,建国初的《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学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开展新民主主义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史》教育,宣传“劳动创造人”、“劳动光荣、剥削可耻”、“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等观念。但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还是进行了人生观教育。当时,号召大学生学****最可爱的人”,这实际上是结合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思考人生问题,是人生观教育中的荣辱观、生死观、得失观教育的具体化。人生观教育的教育价值观注重社会性和个体性相结合。五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上海青工傅宝娣、马小堕落的反面材料,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高校组织学生进行“我们是不是生活在‘红色保险箱中’”的大讨论。1955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团中央《关于加强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报告》,一场大规模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全国高校中展开了。这实质上是一场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但在教育价值观上,则注重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完善。
六十年代初,波兰哲学家沙夫应一位大学生的请求,发表了《人生哲学》的论文,他指出:“人生问题在很久以来实际上变成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用以对抗马克思主义的专利”,我们不应该“把如此重要、如此合理的总是放弃给我们理论上的敌人”。沙夫的观点在我国理论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出版了一批关于青年人生观教育的通俗读物。1963年2月,团中央发出了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学雷锋活动在高校里表现为一场院卓有成效的人生观教育活动。雷锋精神的核心正是人生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公私观,这一精神对青年学生影响很大,许多学生都表示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需要拧在哪里就拧在哪里。因而,反映在人生观教育的教育价值观上,更侧重于社会功利性。
文革期间,人生观教育的社会功利性被引向了极端。名义上,人生观教育的教育价值在于为阶级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实际上,由于是非颠倒,理论混乱,人生观教育被少数野心家所操纵和利用。他们竭力散布“学了专业,忘了专政”、“宁要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者,不要一个有文化的剥削者和精神贵族”等谬论,导致人生观教育滑入歧途。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生观教育受到普遍关注。最早在恢复伦理学的过程中,将人生观问题作为个体道德品质修养的基本问题之一提了出来。随后,出现了一批人生观教育的专著和通谷读物。1980年以后,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人生观问题成为这门课的一项基本教育内容。1987年,国家教委在有关文件中,规定《人生哲理》列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门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