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麦苗发黄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小麦死苗黄苗现象时有发生,经过我们长期的田间调查,对其原因总结如下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整地质量差引起的麦苗发黄。抢墒播种,整地粗糙,土垡较大,易造成麦苗悬根,水分养分相对缺乏引起麦苗黄小瘦弱。对这类麦田应先压后划锄。
二、密度过大引起的麦苗发黄。麦苗过于稠密,麦苗之间发生争肥、争光、争水等现象,这类黄弱苗,可镇压伤大蘖,促使大蘖长的粗壮;另外,要深耕断根,促进分蘖的增加。
三、播种过深引起的麦苗发黄。由于播种过深,造成麦苗根系发育不良,麦苗瘦弱,可结合浇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5千克。已经浇水的麦田,可用1%的尿素液喷施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四、施肥不当引起的麦苗发黄。底肥没有充分腐熟,种肥使用过多,幼苗、种子易被烧伤,致使叶片或叶尖发黄。对这类黄弱苗,可用浇水法冲淡,每天浇一次,连浇3~4天。
五、土壤干旱引起的麦苗发黄。主要发生于抢墒播种,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还没有浇水的麦田。表现麦苗基部叶片发黄,逐渐干枯,心叶迟迟不长,次生根少,分蘖困难。对此情况应及时浇水,促进麦苗及时生长。
六、秸秆还田缺氮引起的麦苗发黄。施用秸秆腐熟剂的地块没有增施氮肥,易出现秸秆与麦苗争氮现象,表现为小麦矮小细弱,叶片失绿,窄小直立,叶尖枯萎,下部老叶发黄。~10千克。同时用1%的尿素液喷施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七、地下害虫危害引起的麦苗发黄。可选用辛硫磷、乐死本等农药灌根。每667平方米可用50%的辛硫磷乳油400~500毫升,对水500千克,顺垄灌根,能有效防治金针虫、蛴螬。
八、根腐病、纹枯病、土传花叶病等病害引起的麦苗发黄。
1. 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湿度大的麦田,根腐病最好拌种预防。小麦苗期发病,防治时可选用70%甲基托普津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0%的粉锈宁乳油70毫升、%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70克。
2. 纹枯病: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引起叶片变黄。防治方法: ①%的33%%~%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拌种。②翌年春季在小麦拔节期,每 667平方米用5%%三唑醇粉剂8克,对水60千克喷雾防治。
3. 土传花叶病:主要为害冬小麦,多发生在生长前期。该病属于病毒病以预防为主。
九、药害引起的麦苗发黄。
1. 拌种时药量过大,造成叶片黄死。
2. 除草剂危害:喷施除草剂不当或前茬使用除草剂如“莠去津”成分的除草剂,使用量过大或间隔期短也会造成下茬麦苗发黄。
十、缺素症引起的麦苗发黄。
1. 缺磷:表现为根系发育差,苗小叶黄,叶尖发紫,生长缓慢。应结合中耕,开沟施氮、磷混合肥,并在追肥后浇水补墒。
2. 缺氮:表现为麦苗均匀地褪绿变黄,叶尖干枯,下部老叶发黄并枯死,植株矮小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