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改革开放30年饮食的变化
组员:XX
在计划经济很长一段岁月里,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票证,那时,居民们购买粮油,都用城镇居面粮油供应证,并到专门定点门市部排队购买。由于食品、物资缺乏,供应时间仅有几天,每逢年关岁末或节假日,街道上到处可见排着长队购物的“长蛇阵”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白菜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
上世纪70年代: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1968——1978)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木耳、丝瓜、西红柿、蘑菇和荷兰豆成为主流。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上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1978——1988 )
上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1988——1998鸡鸭鱼肉不稀罕)
20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鲍鱼、海参、甲鱼、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都随处可见。
妈妈,您快来吃饭啊!今天还有好多鱼呢!今天是不是过年啊?
妈,以后您在做饭别老是大鱼大肉的,现在讲究营养搭配了,你多做点素菜行吗?
离不开票证——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等
取代票证的是各种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信用卡,让消费变成了再方便不过的事。
百姓餐桌上饮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