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秋的意象.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秋的意象.doc

上传人:小果冻 2024/4/16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秋的意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浅谈秋的意象 】是由【小果冻】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浅谈秋的意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浅谈“秋〞的意象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根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悲〞与秋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宋玉在?九辩?中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将悲凉凄怆的内心感情熔铸于瑟索荒凉的自然秋景之中,就开凿了“悲秋〞之先河。此后,悲秋“原型〞被历代文人广泛接受和普遍传唱,成为一个“类〞概念的话语符号,凝聚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可以将悲秋的意象分为以下几种类别:一、伤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如:悲莫悲兮生别离。〔屈原?九歌·少司命?〕黯然***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上四例都是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了两幅秋江离别图,抒发出浓浓的悲秋之情。二、叹时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慨。如: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晚雨未摧宫树,可怜闲叶,犹抱凉蝉。短景归秋,吟思又接愁边。〔史达祖?玉蝴蝶?〕草木凋零,落叶归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凉顿生。以上几例均在极细微的事物中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三、思乡“悲莫悲兮生别离。〞江淹叹息:“黯然***者,唯别而已。〞因此,离别怀人、羁旅思乡成为众多咏秋作品的主题。有的以秋写相思之苦如:李商隐在巴山驿馆的楼头看雨,勾起无尽的相思之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有的以秋写思乡之痛如:孟浩然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寒冷秋景中感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早寒江上有怀?)。漂泊异乡的游子,“离愁渐远渐无穷。〞家是他们永远的牵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诉说。还有马致远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中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借描写旅途中秋天黄昏的景物,衬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三湘秋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假设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土。〔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秋入乡心愁割肠,以上均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是悲秋思乡望归的典范。四、怀人“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拨起对亲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怀恋。如: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赵孟?岳鄂王墓?〕亲友离去之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与孤寂,加之现于眼前的又是荒凉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贾谊、岳飞本是人臣之楷模,却落得个遭贬、被杀的下场,诗人蕴凭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泪下。以上四类皆为“悲秋〞之作,但“秋〞与“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悲〞“喜〞本似一个硬币的两面,有“悲〞亦应有“喜〞,刘禹锡就曾弹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的反调。而高调颂秋的又不乏其人如: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王绩?野望?〕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王绩?秋夜喜遇王处士?〕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以上各句可谓是喜形于色,展现的是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流露出诗人意欲忘绝尘俗、怀慕隐逸的思想。综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过是一个触媒而已。古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时,应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产生误解。这也是欣赏古代诗词的一种技巧。而“诗词中的意象是作品的根本艺术细胞,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因此,从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诗词是一种较切近诗词艺术本体,领略其美感的方法〞〔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那么精神亦无所寓矣〞〔2〕受传统审美体验的驱使,我国古代文人于四时各有不同的审美选择,因此不同的述秋之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独树一帜的风格与迥异的性格和魅力,以及诗人的人生态度,如:、壮阔博大曹操当年亲率大军追歼袁绍残部,誓师北伐,出卢龙寨,临碣石山而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触景生情,不觉吟咏出自己的豪情壮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这首诗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象的壮丽景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展示了诗人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情。 孟浩然希望得到宰相张九龄的引荐,出仕为官,从望洞庭湖起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洞庭湖的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表达了诗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闲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间的“绝妙恒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到达了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定制论文〞;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梅尧臣的“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一句,那么是诗人为深秋美景陶醉之情的自然流露,表现了一种朴素、平淡、恬静的美(?鲁山山行?)。、豁达乐观刘禹锡的?秋词?那么对我国古代秋意象的悲秋情绪进行了彻底的突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就字面来论诗,全诗描绘了一幅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情景,表达了诗人胸中鼓荡的诗情。只有联系此诗的写作背景,才能真正品味其所蕴涵的深刻涵义及创新价值。?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时所作,当时,王叔文被杀,朝廷又下诏说:刘禹锡等“纵缝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面对逆境,刘禹锡却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赞美了秋之美好,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借直冲云霄的“鹤〞之形象,表现自己尽管遭受打击但毫不气馁、发奋进取的豪情以及豁达乐观的情怀。刘禹锡的可贵就在于他出于政治革新的考虑,不仅冲破了民族文化的心理定势,拂去了前人悲秋的老调,还从反面唱出了昂扬的励志之歌。如果不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意识,就认识不到对这种文化心态的超越,也就很难体味出刘禹锡诗中的超越意识,鉴赏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解字面意义的水平上。同时秋意象中的意识可总结为如下几点:、羁旅思乡的悲苦古代文人对生命的感悟****惯从自然时节的更替中去解读,从山川草木的变化中去体味。秋属于时序中万物萧索冷落的季节,最能引发古人对时间的惊觉,唤起“逝者如斯〞的感慨。我国传统主流文化倡导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追求,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经历一个由家到国远走他乡的“出游〞过程;况且当时交通不便,出游时间漫长而又信息阻隔。因此,对古代文人来说,漂泊异乡、骨肉别离最让人柔肠寸断、感伤不已。 随后“魂飞到家,又预飞到归家之后〞(?李义山诗集笺?),抒发盼望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愿望:“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清照以时间的漫长、环境的凄寂、秋夜的寒凉,竭力渲染了无限的愁思:“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接着,叙写赏菊饮酒的情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把“赏菊饮酒〞的传统风****安排在“黄昏〞时分,渲染了“日夕当归〞而人不归的无限感伤之情;此情此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水到渠成,把与丈夫离别后物是人非、今昔异趣的极度悲苦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醉花阴?)。 、怀才不遇的怨愤由于我国古代文人视达政济世为正途,以实现“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事实上,古代宦游者大多数“负志而往,受阻而悲〞,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一人生选择的单一性,决定了古代多数文人的悲剧命运,因此,怀才不遇的怨愤、壮志难酬的失落,成为我国古典诗词又一常见的悲秋主题。王绩面对“树树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野望?)。孟浩然面对“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的深秋景色,“悲落日于劲秋〞(陆机?文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弱到强:“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并在最后感慨:“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抒发自己面临隐居或从政的抉择的迷惘之情,把思归的哀情与前途茫茫的愁绪寄寓于深秋迷茫的黄昏江景之中(?早寒江上有怀?)。 “荣格认为,艺术的真正本体是原始意象……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正是艺术家以集体人的身份在作品中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精神和心灵———集体无意识的缘故〞。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无自由。可贵的是,李煜接着不再对周围的环境做具体逼真的描绘,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李煜词从一己遭遇出发,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肺、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却“又概括出、升华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代读者的共鸣〞。苏轼在被贬整整五年的中秋之际,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亲人的离逝,使他佳节思亲,倍感凄凉,其外放茕独之意在不言悲秋的秋意象中悄然流露。词人先责问秋月无知,“不应有恨〞,为何“长向别时圆〞。在经过一番思索后,转而进行自我抚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而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并在篇末自然迸发对人类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以,苏轼在这首词里表现的绝不只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此时,苏词秋意象中所蕴涵的悲秋意识已带有深广的人生哲理,引发出了对人生范式的认识与思考。 “肝肾〞,把他们的文学创作比作国家的“声息〞。现行人教版初中教材所选古典诗词篇目中,局部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就是对社稷黎民忧患之叹的渲染。 “诗圣〞杜甫就常以己之言发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叹。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开篇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句,竭力渲染秋风之疾猛,秋声之咆哮,以及眼见求亲告友才盖起的栖身之所被风吹毁的万分焦急心情,为下文叙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铺垫蓄势。可贵的是,结尾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他人,表达了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阔大胸襟和崇高理想,以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屋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与奉献情怀,诗人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无情吹毁的苦况,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思想。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 据史载,在镇宁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西夏军赞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这一时期的感怀之作,词开篇点明边地风景的奇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渲染秋天肃杀、荒漠、寂寥的气氛,为下阙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怀做了充分的铺垫。下阙先说明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立志打退进犯的外敌的爱国精神正是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羌管悠悠霜满地〞,此时夜寒霜浓,而悠悠的羌笛,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悲怆的情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此词通过“秋雁〞、“秋霜〞等意象,渲染了深切的忧国思乡之情,悲中有壮,不落悲秋的俗套。古诗词是我国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在当时大放异彩,就是在现在也依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爱文为文之人。就其价值,评论家早就有“诗言志〞一说,“志〞即诗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诗之灵魂,吟诗填词均是为了表达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达方式因人而异罢了。在诸多的意象当中,“秋〞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而今天,人们多以秋特有的金黄色彩来表达收获的喜悦心情,虽与古代人的感情略有不同,但其仍是时代与人的情感共同进步与开展的一种表达。相信在今后文化进程中,秋的意象将更加完善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