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伊犁地区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伊犁地区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docx

上传人:xiang1982071 2018/1/16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伊犁地区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伊犁地区一次大降水天气分析
祝小梅
摘要:对XX年4月1-2日伊犁地区一次大降水的发生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造成这次天气的回波分布特征、形成机理、物理成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多普勒天气雷达;冷锋;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X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XX)-08-0161-3
1降水实况
XX年4月1-2日中亚南支波动引起一次天气过程造成了我区大范围的降水天气。整个过程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过程降水全地区普遍达到了中到大量以上,个别山区达到了大雨的标准。
表1XX年4月1-2日我区各地降水情况
站名
伊宁市
霍尔
果斯
霍城
察布
查尔
伊宁县
巩留
尼勒克
新源
特克斯
昭苏
1日








0

2日










合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这次天气过程的降水主要分布比较均匀,其中个别地区降水量较大,这是由于伊犁特殊的地形以及春季热力分布不均,造成降水的地理分布存在差异,且存在地形的抬升等作用。
2环流形势

在3月31日08时500hpa高度场上,欧亚范围内为两支锋区型,北支锋区在北纬50°-60°之间,乌拉尔山以东锋区成西北东南走向,南支上多短波活动,西欧地区、里海以及咸海与巴尔喀什湖之间为低压槽区。
图1XX年3月31日08时500hpa高度场
图2XX年4月1日08时500hpa高度场
黑海与里海之间以及咸海为浅脊控制,我区处于高压脊控制下,随着西欧地区的低压槽的加深并东北移,其前暖平流使得北欧脊发展并东移,而里海地区的短波槽的加深使得咸海短波脊发展,并与北支上北欧脊叠加在乌拉尔山地区形成经向度较大的长波脊,引导新地岛冷空气南下,使得咸海与巴尔喀什湖之间低压槽不断分裂短波东移影响我区大降水的天气。

在3月31日14时的地面图上看到,与高空相对应,在黑海与巴尔喀什湖之间有一冷锋,锋后已有降水区,随着高空形势的发展,此冷锋东移,锋后的正变压区也东移,到02时此冷锋已移入我区附近,锋后出现+,到05时我区开始升压,08时以后开始产生降水。
图3XX年3月31日14时地面形势
图4XX年4月1日02时地面形势
3物理量分析及地形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我区处在暖平流区域中,其中心强度为+80,说明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较强。而在巴尔喀什湖的中亚地区存在很强的冷平流,说明南支槽将加深,其冷暖界限就在我区附近,预示地面冷锋系统即将进入我区。产生大降水必须具有很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使水汽在绝热冷却过程中大量凝结。图6给出了500hpa垂直速度分布,3月31日02时我区的上升强度为-2×10--1。
图5XX年3月31日02时850hpaT213温度平流
图6XX年3月31日02时500hpa垂直速度

自3月31日起至4月1日,我区高层一直受偏西南气流控制,始终维持一个高比湿区,但相对湿度较大,3月31日20时T213相对湿度700hpa预报图上,有一个明显的湿舌区由中亚地区进入伊犁河谷地区,相对湿度普遍达80-90%,说明有南支槽逐步由中亚地区向西移动并与08时开始影响我区。配合地面冷锋系统4月1日08时河谷西部开始产生降水。
图7XX年4月1日08时t213700hpa相对湿度
4地形影响
此次天气系统有西西伯利亚低槽南下,伴随者欧洲高压系统的西退,在中亚低值系统的引导下,对我区造成了较强降水天气,还有地形的影响,由于伊犁地区东高西低,由西向东呈一喇叭口形状,尼勒克和新源都处在迎风坡狭管处,地形的抬升作用和狭管效应促使空气的上升运动加强,从而使暖湿空气获得了更大的上升运动能量,使强对流天气容易产生。尼勒克和新源过程降水达到大暴雨说明了地形作用的重要性。
5雷达回波分析

这次天气是咸海与巴尔喀什湖的一次冷锋东移影响我区的一次大将水天气。4月1日凌晨降水回波的主体在测站西面国境线以外。从07时开始降水回波由测站西北逐渐进入伊犁河谷地区,08时雷达强度回波图上已经可以看到,测距的西部有一呈半圆形分布的片絮状回波群生成且逐渐加强发展,雷达回波形态混合型。回波强中心在25dbz左右。到11时天气系统在雷达回强度波图上表现为加强并东移,出现了一些强回波团,强度中心仍然测站的西南面。中心强度中心数值加强到30dbz。强度回波带移动缓慢,持续时间长,并且在河谷西部的霍城和霍耳果斯出现了中到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