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docx

格式:docx   大小:39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4/4/23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政策含义??倪建伟(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浙江金华321004)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工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农村工业化,它不仅增加了社会产品的供给,还提供了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也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农村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初始条件已不复存在,工业化进程放慢、企业布局分散、市场竞争力不足、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等等,使农村工业化往何处去引起广泛的思考。究竟是应该就此终结,还是能走向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现有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又分为几个层面,主要包括县域和镇域,缺乏进一步的细分,行政村范围内的工业发展是否具有其特殊性?发达村落和欠发达村落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别?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笔者将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锁定在“村域”[1],重点探索发达地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试图解释这样几个疑惑:如何理解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什么?怎样评价村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期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乃至农村经济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二、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一)基本内涵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特定区域与特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即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下沉到“村域”,将产业可持续发展锁定在“工业”的结合。其基本内涵是指村域工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也就是给予子孙后代与当代人相等甚至更多的发展机会,是发展与可持续性的统一[2]。具体包括四个层次①需要说明是,关于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笔者已在倪建伟(2009)中进行阐述,为方便阅读,本文引用了这些内容。:,由于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限制,村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并非锁定于工业,也可以通过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开发乡村旅游业、兴建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等实现村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就整体村域发展而言,这符合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优化的原则,是讨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村域工业初始阶段“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全民散点式”发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要求,经过优胜劣汰选择后的村域工业开始向园区集中,便出现了“部分村域工业消亡”与“部分村域工业兴盛”并存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是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的选择,是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村域工业“此消彼涨”的发展态势,工业已经消亡的村域是无法进行度量的,只有存在工业的村域才能进行认定,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从产值角度认定村域工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应该局限于村域范围之内,要跳出村域,从整个乡镇甚至县域来衡量,一般认为,一个县域(不含县城)内的工业产值比重应保持在40%-55%。,村域工业企业是构成村域工业发展的基本单元,只有村域工业企业是可持续的,村域工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村域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内部物流、能源流、信息流等流动畅通,运行机制得到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社会效益越来越好,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越来越小。(二)主要特征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区域是一个包含自然条件与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五个方面的综合性地域,具有相对完整性的特点。村域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行政村区划以及行政村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它是一个行政地域概念。狭小的村域范围内不可能具有完整的地域构成要素,即非完整地域性。。村域范围狭小、自然资源有限,使得村域工业发展往往不是依靠村域自然资源,而是地方特色工艺的延续,或者依赖于村域范围外的资源。这就形成了村域工业发展的强地方社会特性和强对外依存性。。村域工业的发展大多是从村域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文化中继承下来的,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社会特性。按格尔茨“地方性知识”概念的思维逻辑,可将其概括为“地方工业化知识”,即指与本地工业生产活动相关联的一整套知识系统,一般具有不成文、非正式等特点,并与当地居民生存方式、内部制度与组织及观念****俗等相融合,成为“地方小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工业化知识的形成、集聚,同村域工业发展进程相辅相成,并在这一进程中持续、稳定地发挥关键性作用;地方工业化知识不但有助于人们充分利用能够争取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工业化的内容、形式、路径、策略和具体过程[3]。。村域空间的狭小使村域工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明显。从要素供给看,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原料、生产技术、人才大多是从外面购买或引进的;从产品销售看,村域人口数量的有限性,无法消费所有的村域工业产品,城市庞大的人口大军自然成为村域工业的目标市场。因此,村域工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的现象凸现其“强对外依存性”的特征。(三)要素系统虽然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之初并没有冠以“系统”的名称或字样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酝酿和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部分西方学者就开始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由此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初萌芽(WilliamVogt,1949;Boulding,1966);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和《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进一步阐明了可持续发展问题(,1972;、UNEP、WWF,1980);1987年,以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monFuture),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之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等分别从各自学科角度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阐述。,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系统科学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性、集合性、相关性、整体性看,其具有系统的一系列特征。根据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系统,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笔者认为,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相应的三个子系统,即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具体地,生态子系统包括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经济子系统既包括诸如资金、技术、劳动力和经营管理等在内的企业内部要素,也包括市场、产业布局和产业弥合度等企业外部要素;社会子系统包括组织和制度等[4]。上述三者两两相关、紧密结合、相互作用,形成了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系统(见图1)。图1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素系统三、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取(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根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规律和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性,笔者认为,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主要坚持以下四组两两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协调性与弱相关性相结合的原则。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不同层面的多方面内容,各个方面又有一个或多个指标可以衡量,每一层面的各个特征(指标)必须协调;同时,尽量使每个指标都有较强的鉴别能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区分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高低,即每个指标具有弱相关性。第二,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众多指标构成的完整体系。为便于识别和比较,按照系统论原理,需要将指标体系按系统性、层次性进行构筑。第三,实用性与可比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指标设计要注重时间、地点和适应范围的可对比性。第四,全面性与主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选择既要反映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全貌,更需要确定核心指标,做到少而精。(二)评价指标选取方法根据上述原则,笔者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三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指标筛选(见图2)。频度统计法主要是对目前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频度统计,选择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理论分析法主要是对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选择具有重要性和针对性的指标;专家咨询法是在初步提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使其不断合理完善。图2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流程(三)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按照上述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选择流程,经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的层层筛选,形成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四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和指标层(见表1)。表1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鉴于目标层和准则层便于理解,且已在前述提及,笔者在此重点对子准则层和指标层进行释义说明。(供给)。村域工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注重村域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更多的是要关注村域外资源的购买、引进和利用,主要涉及村域可开发工业用地和水资源供给能力等。前者是指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村域范围内可开发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供给状况,采用实际可开发土地面积与工业发展所需土地面积的比较。后者是指指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水资源供给状况,采用现有可供工业发展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包括村域内和村域外)与工业发展所需水资源数量的比较。。村域工业已实现从家庭手工作坊式的“小打小闹”到现代机器工业“轰轰烈烈”生产的转变,必须拥有持续的能源供给。主要涉及电力、石油、煤炭等,是指村域工业发展所需的电力、石油、煤炭等资源供给状况,采用现有可供工业发展使用的资源数量与工业发展所需资源数量的比较。。在村域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一些原来并不稀缺的环境要素(如清洁的空气)也变得稀缺;同时,环境对废弃物的净化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发展村域工业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甚至在有些地区应实行环境优先的原则。主要选择空气污染指数(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制值)和三废处理达标率(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进行标准无害化处理的比例)来判断。。村域工业从产生之日起便生存于高度货币化的市场空间中,根据其可持续发展特性,村域的市场需求往往依赖于村域外部,独立拥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村域非常少,但若能在村域建立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其发展一般都呈现较好的态势。可以说,市场(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村域工业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由于各类生产部门和企业所需空间条件的差异,以及各特定地域所具备空间条件的差异,因此,如何使生产实体与所处环境系统协调运行即产业布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就村域而言,需要考虑五个主要因素,即产业空间承载力、产业布局指向性、产业集聚度、产业衔接度和产业功能区划等。具体地,产业空间承载力是指现有产业发展空间的利用状况;产业布局指向性是指村域工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趋向,目的在于将工业发展引导到一个地点。一般地,资源集中、环境容量大、供电供水及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是产业布局的理想选择;产业集聚度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旨在实现生产力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包括产业整合力、吸纳力和集聚力;产业衔接度是指不同村域工业企业上下游或具体分工中的衔接程度;产业功能区划是指村域工业发展按照行业性质、质量水平等标准在地理空间上形成的区域划分。。产业弥合度是指一产业与其相关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互补共赢所达到的程度,主要是指产业与其前项、后项的衔接,与同类产业的分工与协作,与联动产业的相互带动机制。村域工业产业弥合度主要涉及村域工业和农业、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关系。具体地,村域工业反哺农业是指村域工业发展对村域农业发展的支持;村域工业与城市工业合作,是指村域工业发展与城市工业发展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村域工业对第三产业带动是指村域工业发展带村域内以生活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利用)。与生态子系统中的资源供给相对应,经济子系统中的资源是从利用的角度进行阐述的,通过原材料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表明资源利用程度的高低,采用与同行平均水平相比的方式。。在村域工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村域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充裕的背景下,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增长与使用效率的提高。因而,没有较为充足和构成合理的资金,村域工业是很难启动与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涉及资金充裕程度、资金使用风险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指标。具体地,资金充裕程度,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通过融资获得的资金)的充裕程度,采用与实际需求相比的方式;资金使用风险,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使用存在的市场风险程度;资金使用效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村域工业企业投入资金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资产利润率,即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资产利用效益越好,采用与同行平均水平相比的方式。。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的城乡“二元”产业结构,使得农村工业发展技术长期停留在“为农服务”的农机设备层面和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手工生产上,现代工业技术相当匮乏,必须加强村域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其评价指标主要涉及技术先进程度、信息装备条件和自主创新情况。前两者可采用与同行平均水平相比的方式进行评价;自主创新情况,主要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中自主创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情况。。劳动力(或称人力资本)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村域是当前劳动力资源最紧缺的区域,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人自身的各种知识、技能及体力,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其评价指标主要涉及职工受教育年限、职工流动率和技术人员比例。具体地,职工受教育年限,是指村域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职工流动率,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一般指一年)村域工业企业中流动人员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技术人员比例,是指村域工业企业中拥有一定技术水平且从事技术工种或拥有技术资格证的人员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经营管理体制和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企业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管理体制、生产管理制度、人员使用制度以及经营战略中的产品品牌建设。具体地,企业管理体制,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机制、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对企业整体管理体制的评价;生产管理制度,是指村域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包括生产流程、岗位职责、安全管理等等;人员使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