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37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4/4/23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刘向南,赵卓,李晓亮,冷涛,谌明星间链路技术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刘向南,赵卓,李晓亮,冷涛,谌明(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76)星间链路作为联通航天器的重要桥梁,是天基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回顾星间链路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星间链路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发展星间链路应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最后国外星间链路的发展经验,提出我国星间链路技术的发展建议。星间链路;微波链路;激光链路;卫星通信;激光通信引言星间链路泛指在卫星之间(或航天器之间)直接进行星间通信或星间测量的无线链路。根据星间链路的应用特点,通常按空域和频域两种方式对其分类。按频域划分,星间链路可以分为微波星间链路和激光星间链路;按空域划分,星间链路可以分为同轨星间链路和异轨星间链路。借助星间链路,通信卫星系统可以减小星地跳数和通信时延以构建天基信息传输网络,中继卫星系统可以增加用户星的测控弧段实现全天候的天基测控,导航卫星系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对地面系统的依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运行。因此,利用星间链路可以将多颗卫星互联,建立完全独立于地面系统的智能卫星网络,在扩大系统通信容量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整个系统的抗毁性、自主性、机动性和灵活性[1-4]。可以预见,星间链路技术将是未来卫星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星间链路的发展现状国外对星间链路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早,目前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涵盖了通信、中继、导航、预警等多种卫星系统,其工作频段也涵盖了UHF、S、Ku、Ka、V等频段和激光频段,且在同一星座中存在多种频段兼容共用的特点。纵观星间链路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小规模试验研究阶段和大规模工程应用阶段。,国外只是小规模地开展了OSCAR-6/7(OrbitingSatelliteCarryingAmateurRadio6/7)、ATS-6(ApplicationsTechnologySatellite-6)飞船和LES-8/9(LincolnExperimentalSatellites8/9)等星间链路的在轨试验研究。此后,国际上逐渐开始大规模研发星间链路系统[5-7]。1975年1月,业余无线电OSCAR-7卫星和OSCAR-6卫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单向VHF频段星间链路。根据任务规划,两颗卫星均工作于VHF频段且对地透明转发。OSCAR--,此时OSCAR-7卫星与OSCAR-6卫星之间就实现了单向VHF频段的星间链路[5]。1975年7月,美国的应用技术卫星ATS-6为阿波罗号飞船Apollo和联盟号飞船Soyuz飞行任务提供了与地面站之间的数据中继业务,并且在ATS-6卫星和飞船之间建立了星船链路,极大地扩展了飞船的地面可见弧段[6]。在卫星军事通信试验方面,美国在LES-8卫星和LES-9卫星之间开展了Ka频段星间链路试验,采用BPSK调制实现了星间10kb/s和100kb/s两种通信速率[7]。,使其在通信卫星、中继卫星和导航卫星等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星间链路的发展概况如表1所示。表1星间链路发展概览①美国GPS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美国的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是最先在导航星座中实现星间链路的系统。GPS星间链路采用时分多址TDMA(ess)体制,。对于24颗卫星组成的星座,36秒可以对星座所有卫星轮询一遍,该时间定义为一帧。星间链路传输共有25帧,1个测距帧,24个数据帧。测距方式为伪随机码测距[8]。GPS系统自BlockIIR卫星开始,安装了星间链路收发设备,实现星间通信和星间测距功能,以保证系统在180天时间内不靠地面支持而依然能保持URE小于6m的精度。目前,GPSIII也正在部署中,计划增加V频段星间链路[9,10]。2018年12月23日,GPSIII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代表GPS系统现代化进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TDRS中继卫星星间链路美国先后发展了三代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TrackingandDataRelaySatellite)。第一代TDRS星间链路采用S频段和Ku频段。其中,SMA(S-ess)前、返向速率可达300kb/s,SSA(S-ess)最高传输速率可达10Mb/s,KSA(Ku-ess)前向速率可达25Mb/s,返向速率达150Mb/s。第二代TDRS增加了Ka频段,其他系统配置和功能与第一代TDRS基本相同。为了继续维持TDRS天基网在未来10年星座的完整性,美国于2010年开始第三代中继卫星的研制,其Ka频段数据率可达800Mb/s[11]。图1TDRS星座及星间链路目前,NASA(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正在实施激光通信中继验证计划LCRD(municationRelayDemonstration),验证下一代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TDRS的关键技术,为未来设计、建造和运行高效费比的激光通信系统和中继激光网络积累经验[12,13]。铱星星座星间链路美国铱星星座由66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支持4条星间链路,工作在Ka频段。第二代铱星系统IridiumNEXT的星间链路依旧采用Ka频段,每颗卫星支持四条星间链路,其中两条用于与同一轨道面内前后相邻卫星之间的通信,另两条用于与左右相邻轨道面上相邻卫星之间的通信[14]。Milstar通信卫星星间链路Milstar(MilitaryStrategic&TacticalRelay)是美国军用通信卫星发展的代表,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星间链路的GEO(GeosynchronousOrbits)卫星星座。Milstar系统由六颗卫星组成,其星间链路工作在V频段(60GHz),每颗卫星支持两条通信链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和抗截获能力。后续的AEHF(AdvancedExtremelyHighFrequency)系统也继承了Milstar系统的星间链路设计。与Milstar卫星相比,AEHF系统的星间链路增强了路由功能和抗干扰能力,星间链路的最大传输速率也由10Mb/s提升至60Mb/s[15,16]。②俄罗斯LUCH中继卫星星间链路俄罗斯LUCH中继卫星系统先后发射并使用了三代。第一代系统从1985年-1989年共发射和部署了3颗中继卫星,主要为低轨卫星、和平号空间站、联盟TM飞船以及早期的礼炮号空间站等任务提供测控和数据传输支持。星间链路采用UHF和Ku频段[17]。1990年,俄罗斯开始研制第二代中继卫星,即LUCH-2,与第一代配置和功能基本相同。2009年,俄罗斯开始研制第三代中继卫星。目前,三颗卫星LUCH-5A、LUCH-5B和LUCH-5V组成中继星座为国际空间站、中低轨卫星等用户提供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第三代LUCH中继卫星系统星间链路增加了S频段,Ku和S链路最大传输速率分别为150Mb/s和5Mb/s[18]。GLONASS导航星座星间链路图2GLONASS星间链路为了提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性能,俄罗斯的GLONASS-M系列卫星采用了S频段宽波束星间链路,采用单工模式、BPSK(BinaryPhaseShiftKeying)调制、时分多址,每颗卫星每次发射时间持续5秒,整星座工作周期不超过15分钟,具备对地服务和伪卫星功能。2005年,俄罗斯决定在GLONASS-K卫星上装载星间激光导航通信终端并开展在轨试验,每颗卫星安装2套激光导航通信终端,以保证其具备与GLONASS导航星座中两颗其它卫星进行独立协同的能力。GLONASS-K卫星星间链路采用脉冲激光体制,实现星间高精度测距(10cm)和中等速率数据交换(50kb/s),链路建立最快时间小于10s[19]。③中国天链一号星间链路2008年,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与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行了在轨双向跟踪与通信试验,标志着我国开启了天基测控的新时代。2012年,我国天链一号三颗卫星的组网运行,实现了对中、低轨航天器近100%的轨道覆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对中、低轨道航天器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2016年,天链一号04星发射,与01星—03星进一步完善全球组网运行[20]。图3天链一号卫星三星组网2019年3月31日,天链二号01星成功发射,这是我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的首颗星。该星在第一代中继卫星的基础上,服务目标数量和传输速率有了较大提升,具有服务目标更多、传输速率更高、覆盖范围更广等特征。北斗三号星间链路我国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规划配置了Ka频段星间链路,采用相控阵天线等星间链路设备,实现星间双向精密测距和通信。通过星间链路相互测距和校时,实现多星测量,增加观测量,改善自主定轨的几何观测结构[21]。嫦娥四号星间链路2018年5月21日,我国成功发射“鹊桥”月球中继卫星,该卫星于6月14日进入了地月拉格朗日2点(L2点)的晕轨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到该轨道的月球中继卫星。“鹊桥”在地、月、星之间建立了三条链路:对月前向链路、对月返向链路和对地数传链路,这三条链路可以实现“鹊桥”与嫦娥四探测器的双向通信,以及其与地面的通信。其中,面向嫦娥四,前向链路采用X频段统一载波体制,返向链路采用X频段BPSK抑制载波体制。“鹊桥”对嫦娥四着陆器的最高通信速率为560kb/s,对嫦娥四巡视器的最高通信速率为280kb/s。面向地面站,“鹊桥”采用S频段螺旋状中增益天线,码速率最大为2Mb/s。在分时工作模式下,可改用伞状天线来实现X频段对地数据传输,码速率可达10Mb/s[22]。图4“鹊桥”月球中继卫星星间链路④欧盟Galileo导航星座星间链路Galileo导航星座目前没有采用星间链路,但是下一代Galileo导航星座计划采用星间链路进行相互测量和信息传递。然而,运用星间测量并没有完全脱离地面段,只是最低限度地依赖地面段,将地面站的数量缩减。此外,下一代Galileo导航星座计划实施中继通信任务,将在每颗导航卫星上装载激光星间链路设备,与低轨遥感卫星建立数传链路[23]。EDRS中继卫星星间链路1989年,ESA(EuropeanSpaceAgency)正式开始研制试验型数据中继卫星Artemis,主要用于验证星间微波和激光通信技术,并为欧洲货运飞船和国际空间站交会对接、对地观测卫星、极轨平台及其他科学卫星提供数据中继业务。Artemis主要装载S/Ka频段数据中继和光学数据中继有效载荷。用于微波通信的转发器为透明式,而用于激光通信的转发器为再生式。S/Ka频段数据中继可以同时提供两个前向链路和四个返向链路,激光通信前向链路速率为2048kb/s,返向链路速率为50Mb/s。2001年,Artemis与法国的地球观测卫星SPOT-4之间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星间激光通信链路试验,该链路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探测方式,800nm通信波长[24]。2008年3月,德国TerraSAR-。该链路采用BPSK调制/零差相干探测方式,1064nm工作波长[25]。同年,ESA启动欧洲数据中继卫星系统EDRS(EuropeanDataRelaySatellite)研制。EDRS一期系统的空间段包括两个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即EDRS-A和EDRS-C卫星。在后续的规划中,欧空局计划寻求合作扩展,在2020年前发射EDRS-D和EDRS-E两颗卫星完成二期系统建设,形成可覆盖全球的“全球网”(如图5所示),形成以激光数据中继卫星为骨干的天基信息网,实现卫星、空中平台观测数据的近实时传输。根据规划,[26]。图5EDRS中继卫星系统及星间链路⑤日本DRTS中继卫星星间链路2002年9月,日本发射了首颗数据中继试验卫星DRTS(DataRelayTestSatellite)。该卫星可以提供一条星间S频段测控通信链路和一条Ka频段高速数据传输链路。其中,S频段前向链路数据率5Mb/s,返向链路10Mb/s;Ka频段前向链路数据率30Mb/s,返向链路278Mb/s。该卫星为日本对地观测卫星ALOS、国际空间站日本舱等六个用户航天器提供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27]。JDRS光学数据中继卫星星间链路为了满足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传输大容量数据的需求,2008年日本开始研制下一代中继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其通信波长为1064nm,,通信体制为DPSK(DifferentialPhaseShiftKeying)/相干探测,捕跟方式采用无独立信标光方式[28]。2015年12月,日本制定了光学数据中继系统JDRS(JapaneseDataRelaySystem)的任务目标,并成立了JDRS研制团队。JDRS系统的链路类型包括高轨-低轨激光链路和高轨-地面馈电链路。其中,激光通信波长采用1550nm波段,返向调制探测方式为RZ-DPSK-DD、(),前向调制探测方式为强度调制/直接探测、前向通信速率50Mb/s(编码后60Mb/s)。星间激光链路采用无独立信标光捕跟策略,链路建立时间小于60s[29]。2星间链路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目前,国内外在星间链路方面均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通过分析星间链路的发展历程,总结得到如下五方面的发展趋势及特点。①微波星间链路向THz频段等更高的频段发展目前,Ka频段星间链路已经发展成为主流频段。然而,随着信息传输需求的不断增长,微波频谱资源日益紧张,推动星间链路技术向更高频率方向发展。相比于UHF、S、Ka等频段,V频段星间链路具有对地球近乎完全屏蔽、更强的抗干扰能力、更宽的信道带宽等优势,现已有实际工程应用。但对于未来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需求,采用V频段的星间链路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THz技术有望成为新型星间链路的主要技术手段。②激光通信是提升星间链路系统性能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