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粤北古代方志综述.docx

格式:docx   大小:36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粤北古代方志综述.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4/4/23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粤北古代方志综述.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粤北古代方志综述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粤北古代方志综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粤北古代方志综述??苗仪(韶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东韶关512000)?粤北古代方志综述苗仪(韶关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东韶关512000)Summary:粤北地方志编纂历史源远流长,自南朝宋王韶之纂粤北“地记”的《始兴记》,至唐宋“图经”的兴起,再到明、清时期州府县志的兴盛,粤北南、韶、连三州十余县编纂的地方志,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体例完备,内容丰富,是岭南纂志最多的区域之一。Key:粤北;古代方志;综述①史载《始兴记》作者有王韶之、王歆之或王歆等数说,考王韶之,《宋书》、《隋志》、新旧《唐志》及《唐摭言》等均有传,然据其记,此王韶之一生并无涉足岭南,《隋志》、《唐志》及《宋书》亦无记其人著《始兴记》。又《宋书》另记有王歆之撰《始兴记》,据考“歆”“韶”为之笔误。粤北从秦始置郡县,境域内曾先后有过郡、道、路、州、府、县等行政建制,依其治地,方志纂修有郡、道、路、州、府、县志等。作“方志”记,“兼史、地之长”,先后经历地记、图经、方志等三个发展阶段。粤北方志最早始于南朝宋王韶之纂编《始兴记》。及至隋唐至宋,方志编纂历“图经”发展时期,先后纂有《韶州图经》、《桂阳图经》、《雄州图经》、《连州图经》、《英州图经》、《湟川图志》等;南宋时期,以“志”名的地方志开始出现,并逐步替代“图经”,所纂志有《保昌志》、《桂阳志》等,入元后,“志”以地属有“郡(州)志”,改“广东道”置广南东路后,又以“路志”名,如《南雄路志》等。明清时期,粤北方志编纂步入完善发展阶段,以州府、县治行政地名命名方志。体例上,志体更其地记、图志描述方式,采用平行分目、纪传两种方式。明朝末年,粤北方志又有“专志”形式出现的《曹溪通志》。至清代,粤北方志的编纂达至鼎盛时期,期间,虽历康、雍、乾三朝“文字狱”,但粤北的州府、县志编纂却达到了一个高潮。据统计,自南朝宋王韶之始纂《始兴记》,至清末,粤北的南韶连三州一十余县,纂修的郡、州、府、县等地方志书,有一百一十余部之多。粤北成为岭南方志纂编最为丰富区域之一。一、《始兴记》粤北方志的源起粤北方志始于地记《始兴记》,史载其编纂于南朝宋,由时任南康相(太守)、河东人王歆之所纂。据《宋书》载:“王歆之,字叔道,河东人,官散骑常侍,南康相。”又有载:王歆之“曾祖愆期,有名晋世,官至南蛮校尉。祖寻之,光禄大夫,父肇之,豫章公相。歆之被遇于太祖,历显官左民尚书,光禄大夫,卒于官。”[1]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始兴记》早已散佚,今见《始兴记》均系后人从各种史书的记录整理出的辑佚本。据考,元末明初陶宗仪纂《说郛》,开《始兴记》辑佚之始,此后,分别有王漠《汉唐地理书钞》辑佚《始兴记》;黄奭《黄氏逸书考》辑佚《晋王韶之始兴记》,曾钊《岭南遗书》辑佚《始兴记》;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辑佚《始兴记》。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序)“踵王谟辑志大业,增广其例……”[2]再辑佚《始兴记》,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辑佚注《始兴记》。今流行辑佚《始兴记》主要有以下八种:《说郛·墨娥漫录》辑本《始兴记》仅载:“郡东有王山,草木滋茂,众石澄澈。秦桂阳县闔下鼓自奔逸于临武,因名圣鼓,今临武有圣鼓城也!”[3]68。《始兴记》,辑古地理文献《水经注》、《寰宇记》、《书钞》、《类聚》、《御览》、《文选注》、《后汉书·郡国志》、《初学记》等引注,成辑佚本行世。《晋王韶之始兴记》,载《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子史钩沈》,辑本先录《说郛》载,增引《太平御览》“始兴城西栖霞楼……”[3]69与一条,又补《晋王韶始兴记》载六条,成辑佚本。《始兴记》,辑佚《初学记》、《水经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太平寰宇记》、李善《文选注》等,得二十七条,成辑佚本行世。5.《宛委山堂·说郛》辑本《始兴记》,列史书载引注《始兴记》十条,成辑佚本,傅增湘校。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注:“《说郛》(宛委山堂本)凡十节(条),未注出处,有出曾(钊)本外者……”。《始兴记》,辑佚者引注:“王韶之,参《王韶之晋安帝纪》,史志未载此书……;”又注“曾(钊)氏据《文选注》、《太平广记》、《寰宇记》及唐宋类书采得二十八,王仁俊从《寰宇记》卷一百十七条采得一节,为曾(钊)本所无。”又注“按王本未言撰者,徐史志传注,仅王韶之著《始兴记》,王仁俊所采必为馆之书……”[4]《始兴记》,辑佚者“踵王谟辑志大业,增广其例……”,得三十一条,成辑佚本行世。、骆廷辑本《始兴记》,引《寰宇记》、《太平御览》、《说郛》、《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初学记》、《水经注》、《岭南丛述》、《广东新语》、《文选注》等文献,辑得引《始兴记》四十余条,成辑佚注本。以上辑佚《始兴记》八种,俱录各史书引注,辑本无分卷。二、唐宋粤北方志《图经》的编纂入唐后,伴随图记、图志的兴起,粤北开始出现“图经”方式的地方志。据《唐会要》载,唐德宗建中年间,唐朝规定各州郡每三年编纂一次图经,呈送尚书省兵部职方。后又改为五年一送,如有州县变动、山河改移,则随时呈报[5]。现知粤北最早的图经,系唐元和十四年之前所编(韶州)《图经》,韩愈贬岭南过韶州作有:“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供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6]诗,可佐证此本。又据清代阮元修《广东通志·艺文略三》载,录有《韶州图经》与《韶州新图经》(十二卷)两种,前者《通志》载“未详撰人,佚”,又注《舆地纪胜》曰:“郡守杨祐跋”。后者《通志》载“宋赵伯谦撰,佚”见《宋志》,又有“谨按:赵伯谦,绍熙中知军州事,又案《舆地纪胜》所引杨祐跋之《韶州图经》,以时次之新图经也”[7]。以上所载,最早编纂的《韶州图经》在唐宋时期,应有三个以上版本:其一,唐元和间,韩愈过韶州所见《图经》,此本应是韩愈过境前之纂本;其二,《舆地纪胜》曰:“郡守杨祐跋本”。此本系南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引本,据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载辑佚《韶州图经》,引有记:“乳源县,乾道三年(1167),分依化乡置乳源县……”[8]此本《韶州图经》应编于南宋乾道后至绍熙前。图经有“郡守杨祐跋”记。其三,南宋绍熙年间赵伯谦纂本,时知韶州军事的赵伯谦,以“杨祐跋之《韶州图经》,以时次之……,”续编《韶州新图经》(十二卷)。宋代,是粤北地方图经编纂的兴盛期。此间,按照宋职官置“职方郎”、“员外郎”,掌天下地图……,规定有“凡土地所产,风俗所尚,具古今兴废之因、州县之籍,遇闰岁选图以进……”[9]之职。粤北地方图经以州一级编纂的图经,除《韶州图经》外,还包括有《雄州图经》、《英州图经》、《连州图经》等。据《舆地纪胜》载,宋代粤北地方图经,包括有英德图经三种(英德旧图经、英德图经、英德新图经);连州图经两种(连州旧图经、连州图经);另有《南雄州图经》一种。又清阮元《广东通志》载《英州图经》一种;《桂阳图志》(六卷)一种。考《英德图经》三种,《舆地纪胜》未详载撰者,如按《舆地纪胜》成书时间,各版本应在宋嘉定、宝庆之前。又有《广东通志》载《英州图经》,其名与前三种以“英德”冠名不同,据《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载辑佚《英州图经》说明,认为其与《舆地纪胜》所载“其实,不是一回事。从内容看,《英州图经》应为北宋末南宋初所纂。”然而,从其辑文应为《舆地纪胜》所记《英德图经》之一,从其引“英州……,宣和二年(1120),赐名真阳郡”记,系纂于北宋末南宋初版本《英德图经》,《广东通志》记名称《英州图经》应系《英德图经》,有谓新、旧亦系“以时次之……”凡上数种《英德图经》,今俱佚。《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辑佚有《英州图经》无分卷,引《舆地纪胜》、《岭南丛述》,得十一条成辑本。《连州图经》三种,《连州旧图经》与《连州图经》,《舆地纪胜》具未详载其撰者,阮元《广东通志》只据前载《连州图经》,并记“宋人撰,未详名氏”。如据《舆地纪胜》成书时间,各版本应纂于宋嘉定、宝庆之前。《宋史·艺文志三》列有“郑绅《桂阳图志》(六卷)”,《广东通志》引此本“宋人郑绅撰,佚,见《宋志》”。上述种连州(桂阳)图经(志)俱佚。今在《岭南古代方志辑佚》中,辑佚为《连州图经》与《湟川图志》二种,一辑佚本《连州图经》不分卷,辑文摘自《舆地纪胜》、《永乐大典》、《粤大记》等,得九条成辑本;一辑佚本《湟川图志》,从明《永乐大典》载宋《湟川图志》与《湟川志》合辑而出。《雄州图经》系《舆地纪胜》载南雄图经,未详载撰者,阮元《广东通志》记其名《南雄州图经》,亦不著撰人,并记“佚”。据《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考此本《图经》“最晚年代为宋绍定壬辰(1231),估计为南宋末所修……”。又记辑佚本,“是选录影印本《永乐大典》卷665至666……”,辑文包括“(南雄府)《图经志》、(南雄)《路志》、(南雄)《郡志》,以及《元一统志》、《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等书资料……”,辑佚本以《雄州图经》代拟名,辑文按“形势沿革、山川、宫室、坛遗、公署、仓库、馆驿、铺舍、学校……”[8]等十六目分纂。从唐至南宋,粤北地方图经、图志编纂,有十二种以上,可惜皆早佚,今可见图经辑佚本,已失旧纂原貌,有文无图,背离“图经”称谓。三、南宋至元粤北方志的兴起南宋时期,以“志”名并具“志体”意义的地方志编纂,在粤北逐步开始兴起。据《舆地纪胜》等载,以“志”名的粤北方志,最早系纂于宋嘉定朝之前的《保昌志》,此志据《舆地纪胜》载,未有撰者,只记有“教授曾恕序”,阮元《广东通志》载此志名《保昌县志》,不著撰人,佚,并记《舆地纪胜》曰:教授曾恕序[10],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载此志为曾恕纂,并记“曾恕,淳熙年教授”,如具所记,此志应纂于宋淳熙间(1174-1189)。又有孙崈纂《保昌志》(八卷),《中国古方志考》载本志系宋孙崈纂,又记“孙崈,大梁人,嘉定十二年,知军州事与[10]”。[道光]《广东通志》载其志:南雄州志(十卷)宋孙崈纂……,清[乾隆]《南雄府志·艺文志》,载有知州孙崈《宋嘉定庚辰志序》记:“南雄斗大州,得文献人物之英,章相典型之旧,州之名遂显,加以岭梅之清胜,池莲之芳腴……,遂为岭南佳郡,比萃图志,欲刊以传远,束于郡计,力所弗逮,仅成《保昌志》八卷……”。又有杨彦为撰《保昌志》八卷,据《宋史·艺文志三》载:“杨彦为保昌志八卷”,《中国古方志考》载其志案:“宋保昌志,曾恕志知是淳熙,孙崈志知是嘉定,杨彦为志未详,孙志八卷,杨志亦八卷,《宋史·艺文志》止录杨志,未录孙志,嘉靖通志亦止录杨志,千顷堂同,未知孙崈杨彦为是一书否,道光通志两存之,兹据录待考……”[14]与上述志史载均佚,今有《岭南古代方志辑佚》据《永乐大典》载引“郡志”,辑出《南雄郡志》,其说明中,称“郡志”,疑为孙崈纂《保昌志》。《浈阳志》亦系较早的一部粤北地方志书,《舆地纪胜》载《浈阳志》,未记撰者;阮元《广东通志》著录为:“不著撰人,佚”;又《文渊阁书目》载《浈阳志》二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有《真阳志》辑佚本,辑文有说明:“真阳,原名浈阳,为避宋讳,改为真阳……,从内容看,该志为宋人所纂”,辑文摘《舆地纪胜》引《浈阳志》六条。又有方家考《浈阳志》述其纂于南宋宝庆年前(1225-1227)[11],据此,《浈阳志》二卷,其纂于宋宝庆朝前,纂者何人,尚待进一步考证。又有《曲江志》十二卷,其见于《宋史·艺文志》载:苏思恭《曲江志》十二卷,阮元《广东通志》载其名《曲江县志》十二卷,并著“佚,见宋志”,清[光绪]《曲江县志》卷十有《旧志考》列:“宋县志十二卷,苏思恭纂”,实谬误。《中国古方志考》载:道光《广东通志》记志“案此系郡志,非县志”,指本志“宋苏思恭纂,[按]苏思恭,官钦甫****江人,嘉定进士,除兴化军教授,又调韶州教授”[11]。与《舆地纪胜》又有引《曲江志》载:“韶州,州沿革[按]陈于此置东衡州。”知《曲江志》十二卷应撰于嘉定、宝庆间。又有《桂阳志》,此志系据《舆地纪胜》载:“韶州,风俗形胜[按]舜登韶石奏乐名曰曲江,引《桂阳志》。”又有《宋史·艺文志》载周端朝《桂阳志》,《中国古方志考》据前二引“案:荆湖南路桂阳军有《桂阳志》,此引有‘舜登韶石奏乐名曰曲江’云云,知非桂阳军之《桂阳志》。《舆地纪胜》记连州,西汉有桂阳郡,故《连州志》亦曰桂阳”;又“《宋史·艺文志二》,记周端朝《桂阳志》,另《广东通志》引周端朝《桂阳志》作连州,周端朝桂阳军教授,此是湖南之桂阳军志,非广东之《连州志》”。据上所案,《桂阳志》旧载有二:一系西汉入桂阳郡之连州《桂阳志》;一系南宋间,由桂阳监置升桂阳军(今湖南桂阳县,属荆湖南路)之《桂阳志》。前述《桂阳志》或系《连州志》别名,《中国古方志考》载宋《连州志》案:“弘治《湟川志》曹镐序,镐初至连州,乃遍求于士大夫家,始得一刻本,惜其前后脱落,不知修于何人之手,考其所载,至咸淳十年而止,断为晚宋时人无疑。”[11]或其所览即系此本《桂阳志》。旧载周端朝撰《桂阳志》(五卷),应系误为(连州)《桂阳志》,尚待进一步考证。另宋纂连州志还有《连桂州志》,据张国淦《永乐大典方志辑本》载《连桂州志》辑佚本:案以“惟宋连州领县三,兹据录作宋志……”;又案《文渊阁书目·旧志》记:《连桂州志》当即是志,其贡士畲僚“嘉定甲戌郡博士林子升记……”[12]另据明《永乐大典》载引《湟川志》。旧载《湟川志》始于“咸淳十年(1274)周端朝撰《湟川集》五卷,杂记州事……”,清同治《连州志》载“旧志考”:“连州,自宋咸淳始有《湟川集》,年远散漫,不可考……”,此后,《中国古方志考》辑佚《湟川志》案:“[永乐]大典辑本据大典引”《湟川志》三条,又引“陈宗谔条”按:“张魏公在连日,知是连州,连州有湟水,亦曰湟川,故名曰《湟川志》”;又有《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载辑佚本《连州图经》,前有“考《湟川集》,疑为《湟川志》……”,从上述考记可知,《湟川志》系(连州)《桂阳志》别称。据以上所记,宋代纂《连州志》,先有《桂阳志》,亦即《舆地纪胜》引《桂阳志》,“其载至咸淳十年而止……”。咸淳十年,周端朝纂《湟川集》五卷,因其“杂记州事”,被误以为系《湟川志》(五卷),由此,《桂阳志》易名《湟川志》,至明弘治、嘉靖两朝,有曹镐、叶邦荣分别重纂有《湟川志》。连州还有《湟川开峡志》(五卷),《宋史·艺文志三》记其为李华所纂,其志以李华嘉定十三年(1220)任连州法曹期间,率众治理楞伽峡,“水害者尽平,舟自番禺来集城下,群川众壑,各得所归……”史事,编纂而成。考其所记史事,此志应纂于宋宝庆年后,被认为是粤北第一部水利志书。元代粤北方志,进入到“拓展时期”。此时的方志,开始有建置州(郡)县区分。史载元代纂志,先有至顺年间(1330-1333),韶州路录事王方贵所纂《韶州府志》。据明嘉靖符锡纂《韶州府志·后序》记述:“韶志宋以前无考,所存者惟元录事王方贵与成化间教授方玭二书,一则略而不详,一则散而无统……”,在阮元《广东通志》载“职官”、“宦绩传”中,均有王方贵记。又有《元史·艺文志二》载《南雄路志》一册,黄慈孙所纂,史考,志纂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