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研究.docx

上传人:fxxwwxb 2024/5/2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研究 】是由【fxxwwx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2—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研究[摘要]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侗族有句谚语“饭养生,歌养心”,体现了唱歌在侗族人民心目中的重要性。其中,侗族儿童歌曲是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民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和特殊表达方式,在侗族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侗族儿童歌曲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艺术特征的研究。[关?键?词]侗族儿童歌曲;艺术特征;社会功能侗族是一个喜爱歌唱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侗族人民常年依山傍水而居,民风淳朴。侗族民歌的情感表达深切、自然,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有组织群众、教育人民的作用。侗族常以歌叙事、以歌说爱、以歌记事,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侗族儿童歌曲既是侗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人民从小唱到大的歌种,可谓无处无歌无人不唱。一、侗族儿童歌曲的种类及分布特点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区。侗族使用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的一支语言,与壮语、毛南语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根据语言、文化等差异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区。侗族儿童歌曲是侗族孩童在嬉戏玩耍时所唱的侗族歌曲。内容短小精练,旋律简单明了、欢快活泼,演唱时不拘场合。侗语称侗族儿童歌曲为“嘎腊温”或“嘎腊瑶”,目前采集到的侗语儿童歌曲中,出自贵州的多于出自广西三江的,说明南北地区人民生活上的不同。侗族儿童歌曲按照人员分配可以分为单声歌和多声歌两大类:单声歌只有一个声部,一般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或多人齐唱等;多声歌就是童声大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要有多人才能演唱。按照声部则可以分为单声部(有且只有一个声部)和多声部(一个以上声部),而按照内容又可以分为生活儿童歌曲、谜语儿童歌曲、游戏儿童歌曲、劳动儿童歌曲、摇篮儿童歌曲。可见侗族儿童歌曲海纳百川,具有丰富的内涵。依山傍水而居的侗族人民从小就与山同歌、与水共舞、与大地同眠,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侗族儿歌大多以自然为题材,歌颂自然、歌颂劳动、歌颂生活,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景。—11——2—二、侗族儿童歌曲的艺术特征侗族所居地区多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造就了侗族“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儿童歌曲旋律优美,韵律丰富。其艺术特征包括旋律特征、歌词与旋律关系、节奏与节拍、衬词的艺术特点及应用等。(一)旋律特征侗族儿童歌曲的旋律受生活环境和生活****惯的影响,平静且优美。在侗族人民自然纯朴的思维中,没有西方音乐理论中“和声”的概念。虽然在多声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有分“所胖”(高声部)和“所吞”(低声部)的概念,但更多指的是横向的旋律线条[1]。—3——10—。多以二度、三度音程为主,偶尔出现纯一度、纯四度。(1)在侗族儿童歌曲的旋律中一般有领唱和齐唱两种形式。在音符时值上四分音符使用的比较少,常出现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歌唱接近口语化,有一字一音和一字两音的特点。(2)多声部旋律在侗语中名为“撇所”。一般有两个声部,高声部叫“所胖”,低声部叫“所吞”。这是两条独立的旋律线条,在旋律进行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高低声部的旋律进行同向级进,但级进度数不一定相同;另一种是高声部做级进进行,低声部长音保持[1]。,羽音持续是典型的侗族特征。低声部羽音持续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此处仅以两种举例说明:第一种为不同音级开始,羽音结束;第二种为同音级开始,羽音结束。羽音持续是侗族儿歌最显著的特征。(二)歌词与旋律的关系—5——4—侗族儿童歌曲的歌词与旋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都是侗族人民生活自由悠闲的体现。在乐曲呈现中,歌词是旋律形成的基础,而旋律是歌词音乐化的体现。歌词主要由实词和衬词构成。实词指有实际意义的歌词,衬词一般由侗语的语气词、拟声词等构成,独立的衬词不能表达思想含义,但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民族性,與实词相互配合使歌曲变为有机整体。实词和衬词在旋律中的关系可以体现为四类。本文仅论述其中两种关系:实词与衬词支声关系、实词合唱与衬词支声关系。[1],其中实词部分在齐唱,虚词部分在支声。以实词+过渡衬词+实词+过渡衬词+实词+衬词的多声部支声结构为主。。以实词齐唱+二声部衬词+实词齐唱+二声部衬词为结构。整首歌的实词和衬词相对独立,这样的词曲关系在侗族儿童歌曲中极具特色,但比较少见。从以上分析来看,侗族儿童歌曲的旋律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侗族儿童歌曲第一句实词旋律由领唱负责,第二句实词旋律齐唱,这两句旋律的出现都是以演唱实词为基础[1]。实词和衬词都可齐唱或支声演唱,旋律时分时合。—5——10—(三)节奏与节拍上文提到,侗族儿童歌曲的旋律与歌词有紧密的联系,节奏也是一样的。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1]。侗文的声母有32个,韵母有52个,声调有15个(9个舒声调,6个促声调)[2]。不同地区的语调差异很大,所以即使侗语的词意差不多,但南北方言区的人民很难听得懂对方说话,互相都觉得对方说话像唱歌一样。侗族音乐更多的是侗族人民对天然美感受的具象化,所以它们的拍子并不那么规整,多以复合节拍或自由节拍为主。节奏则更是以演唱者的现场感受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二次改编,很少有儿童歌曲从头到尾只使用一种拍子。,侗族儿童歌曲有着唱歌像“吟诵”,节奏自由的特点。侗族儿童歌曲的音域基本在一个八度内。节奏简单,多为一拍节奏型。朗诵节奏型:X?X??X?X?X?X|X?X??X?X?X?X|—11——6—語气音:?????吊亡更?马肖|吊?亡给苦肖|方框词表示语气加重。歌词大意为:妈妈没回家,狗也没有叫。以侗语的语速读起来较慢。演唱者为表现其情感也会适度放慢速度,所以演唱的旋律和节奏相较于读词无明显变化。,在实词和虚词的节奏上是有区别的。高声部加花变唱时,两声部的节奏是不同的;演唱实词时,两声部节奏则基本一致。(1)实词支声的节奏特点在演唱多声部的实词时,由于正常侗语朗诵语速与歌唱节奏基本一致,所以在高低声部歌词相同的情况下,二者没什么太大的区别。(2)衬词支声的节奏特点高声部加花变唱炫技时,低声部长音持续。这是侗族儿童歌曲的特色之一,是最常见的衬词节奏。,可以把侗族儿童歌曲的节拍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稳定规整性节拍;一种是自由不规整性节拍[1]。—7——8—(1)稳定规整性节拍在演唱一些有较多实词、节奏密集且高低声部同词的儿童歌曲时,演唱者一般不会随意改动衬词的节奏。(2)自由节拍为突出旋律感和高声部的亮点,整段衬词的结构自由。衬词的低声部羽音持续,使高声部能自由发挥。整段的速度由高声部把握,节拍自由。(四)衬词的艺术特点及应用在侗族儿童歌曲中,侗语中歌词被称为“啦”(侗语lag33,直译为“骨头”,指一首侗歌当中的实词)和“花”(侗语hua351,直译为“花”,指一首侗歌中的衬词)。歌词主要由实词和衬词构成。实词指有实际意义的歌词,衬词一般由侗语的语气词、拟声词等构成。独立的衬词不能表达思想含义,但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民族性。比如,我们一听到“呀罗耶,呀罗嘿”或是“哎,嘿主”,熟悉民歌的人就感觉到这是侗族民歌;当听到“嗬嘿”或“哟嘿”时,我们就知道是劳动号子等,由此可见衬词的民族性和特征性。“这些本来大多和实词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属于实词基本句式之内,甚至很多是无意可解的词句,一旦与实词配上曲调咏唱,成为一首整体性很强的歌曲时,它们就能表现出鲜明的感情,成为整首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歌曲如果我们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还可能会破坏歌曲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11——8—根据衬词在侗族儿童歌曲中使用的音节数、演唱的时值和篇幅等,可以把其结构分为衬字(音节较少的字)、衬词、衬句和衬段四大类。本文仅述衬字与衬词。,衬字在此可以根据语意重新理解为“一到两个音节组成的衬词”,主要出现在实词与实词之间或句尾,多为助词、语气词等。例如高安侗族儿童歌曲《等妈妈》的歌词“乃吊亡更马肖”(汉译妈妈没回家),“肖”就是单字的衬词,所以“肖”是侗族儿童歌曲实词的单字衬词,故称“衬字”。,主要出现在两个实词之间,多为拟声词或语气词等。例如侗族儿童歌曲《青蛙歌》的歌词“三月初三也多嘎嘛杰杰”(汉译三月初三青蛙叫),“杰杰”就是拟声衬词。为了避免衬词种类概念的混淆,更好地进行关于侗族儿童歌曲衬词的分析,一般将这四种结构统称为“衬词”。—9——10—三、侗族儿童歌曲的社会功能侗族儿童歌曲的歌词内容丰富、旋律动听。歌曲常常描绘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情景,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侗族民俗,还教育侗族人民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一)娱乐功能在“侗年”“三月三”等侗族重大节日期间,侗族的小朋友会在自家大人的带领下去其他村寨做客。一起唱侗歌。在傍晚,孩子们围坐在凉亭里从山唱到水、从传说唱到生活。你一言我一语地笑闹着,一首或许好听或许混乱的儿童歌曲便出现了。唱歌对于他们而言是闲暇时光里的娱乐,也是心灵上的满足。(二)教育功能侗族儿歌中蕴含着许多朴实的道理,通过传唱儿童歌曲可以教育孩子们从小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同时也可以引导侗族人民在劳动中要积极开朗、团结起来面对困难。如《拉木号子》这种劳动歌谣的存在使农民舒缓了精神压力,提高了劳动效率。所以,侗族儿童歌曲和唱侗族儿童歌曲的活动都具有教育功能。四、传承与思考(一)生存环境不容乐观—11——10—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手机、电脑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社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每天上山进行劳作,难得的娱乐活动就是聚在一起唱侗歌。现在科技发展了,机器生产大于手工作业,一呼众和的劳动场景很难存在。像《拉木号子》这类用于调动劳动情绪、统一劳动节奏的儿童歌曲没有了用武之地,自然被人们逐渐遗忘。而网络的发达和手机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聊天的方便迅捷,互联网丰富多彩的世界更是迷人眼。孩子们聚在一起唱儿童歌曲的场景,逐渐消失不在。(二)演唱群体日渐衰弱一方面,电视、手机的出现丰富了村民们的娱乐方式。人们闲暇之余更愿意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很少会以唱歌作为自娱自乐的方式。另一方面,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的人不在少数,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老人忙于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很少会以教歌唱歌作为消遣。另外,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普及,当今时代的孩子很少有会说侗语的。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儿童歌曲的演唱群体日渐减少。(三)歌曲传唱后继无人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我们看到的侗文是现代少数走出大山的侗族人民根据壮文和国际音标自创的。以往都是由歌师或家里的老人通过口口相传来教导孩子们歌曲的,但由于当今社会对歌师、传承人各方面给予的支持有限,缺少相应的政策帮扶。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有偏颇,大多不会唱自己寨子里的歌,导致儿童歌曲的传唱出现问题。可见培养孩子们热爱本民族歌曲的认知非常重要,对侗族儿童歌曲的发掘保护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