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学反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
——《合欢树》教学回眸
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李治中
《韩诗外传》卷九中有句名言:“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是有位名叫皋鱼的人,为寻师访友常周游列国,当父母相继去世后,他才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对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服侍,追悔莫及!
对于史 铁生的成名作《合欢树》,我也曾观摩过几位教师上这篇文章,可大多教师喜欢把这篇文章上成关于母爱的课题,但仅从母爱角度来解析本文,我认为还是不够的。这篇文章,史铁生在追忆自己伟大母亲的同时,更多是在抒发自己对于母亲的愧疚和他失去母亲那难以排解的悲伤。
上这课前,我备课时把“领悟亲情,学会感恩”作为教育主题,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理解作者史铁生对于母亲的那份眷念和愧疚,从而培养学生体悟亲情并懂得珍惜,学会感恩,构建健全的人格。
为配合学习本文,我要求学生课前阅读了《秋天的怀念》(初中已学过,但让学生再次细读。)和《我与地坛》两篇文章,要求学生在读《秋天的怀念》时,注意品味作者“要好好儿活”的动力;读《我与地坛》时,品味作者对母亲的复杂的情感。
由于事先学生有了对作者较深入的认识和对其作品的解读,在课堂上当和学生在交流时,学生不时会冒出让我惊喜的亮点,如,当让学生梳理作者与母亲有关的几个事件和作者对这些事件如今的情感认识时,大多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把握就比较到位。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总结的:作者十岁时不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激励,反而故意让母亲生气;二十岁时腿残废了,忽略了母亲承受着的比自己更大的痛苦;三十岁时获奖成名了,可母亲却已永远的“离去”了,前两个年龄段,反映出了作者曾有过的自负、任性和悲观,对于把儿子的生命视为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母亲,她所背负的痛苦是巨大的。还有一个学生引了一段《我与地坛》中的文字“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又如在让学生进一步质疑文本内容时,正如我事先预设的问题一样,多数讨论小组的学生提出了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了享受”这句话。我先启发学生能不能从文本或作者的相关文本来诠释,这样有的学生就联想到在《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在失去母亲而告慰母亲的那句话来——要好好儿活!是悲伤也是享受,在悲伤中品味和享受着母爱的关怀。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更多的指导学生讨论文章标题的意义,就把它当作了一个小作业来完成,但通过课堂上师生的思想碰撞,学生回答的也基本令我满意。其中有个学生还有了新的理解,他这样写道:“合欢树的成长本来就存在着意外和遗憾,原把它当作含羞草移植,后来竟能茁壮成长。它是母亲眼中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