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走出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走出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doc

上传人:莫比乌斯 2024/5/3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走出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走出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走出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走出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误区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过程。学生的敢思敢想的创新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踏实细致的求实精神和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都可以在学生实验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同一个实验内容,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可能相差很大。1、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化学实验一般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90%是演示实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常用的模式是:在实验前教师先明确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的方案、步骤、注意事项一一告知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异常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与教材几乎一致的结论。传统的学生实验教学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①物质的性质实验它们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模仿和重复老师已做的实验,对实验步骤及现象也早已了然于心中,实验难度很小,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复****学生已学的知识。学生刚开始做这样的实验时,还能满足一下好奇心,但时间一长,他们发现这样的实验单一重复,有学生甚至形容“化学实验不是点燃就是加热,没有什么新鲜的”,可见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在下降。②实验基本操作通常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法或教师讲学生在大脑中“记忆练****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单调,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容易导致学生消极甚至抵触学****化学。③物质制备、除杂、鉴别实验这一类都是综合性实验,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并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在试剂和仪器选择、装置搭配、步骤设计等方面做到思维缜密、方法合理。传统的教学中,这一类的实验设计绝大部分都是闭门造车,造成学生遇到此类问题时由于缺乏实际操作而难以想象,答题顾此失彼,就算重复练****仍难以掌握。④知识应用实验这类实验通常都是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经过反复训练,形成所谓的“规律”,在笔头练****中完成的。对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也许有时会带来些许挑战,从而乐于揣摩,但对于基础知识差、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的人而言,这些实验犹如拦路虎,逐渐将形成恐惧化学的心理。综上可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有的是“教师装药,学生点炮”的形式主义;有的是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的是只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虽然也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仅仅起着帮助学生巩固和检验知识的作用,重视了学****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科学实验素质的形成过程,与素质教育提倡的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有创造力的人才脱节甚远。2、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而具有手脑并用特点的探究实验有利于最终实现创造教育。探究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立足点低、基于教材的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实验来主动地获取和运用知识。教师在探究实验中要正确把握,合理定位,真正发挥好引导作用,避免传统实验中的形式主义,防止“为了探究而探究”的发生。⑴提出问题探究实验是学生自主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与课题的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提出的问题不能过大、过难,要有可行性。过大的问题如“CO2含量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等易使学生觉得遥不可及,不知从何下手,甚至产生抵抗心理。要选择学生周围生活中易见但不明其由的问题,或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关健康、生活、环境等热点问题,如“通过pH的测定了解本地酸雨的污染情况”,“金属材料的腐蚀和防护”等等。另外,要避免研究时间周期长、空间跨度大、实验操作要求高的选题。如果探究中半途而废或无从下手,学生将对探究丧失兴趣。教师要善于巧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若巧设问题情景,就会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同步”、“不协调”,激发学生了解真相,弄清缘由的迫切愿望。其形式主要有:①自然情景创设根据前面的知识点,自然地引出问题的一种情景。如在“CO2的性质”探究实验中,可以直截了当地从“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作用时需要的一种物质——O2的性质”过渡到“想不想知道呼吸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物质——CO2的性质”。②实验情景创设如“金属的腐蚀条件和防护”这一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把锈迹斑斑的茶缸,由于中部发绿而黯淡无光的眼镜,千疮百孔的锌皮电池,被锈穿成洞的铁锅等发给学生传看。传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情绪高涨,产生了“金属锈蚀这么厉害?”“金属怎么会腐蚀的呢?”“怎样防止金属腐蚀呢?”等诸多疑问,教师则可借势发问:“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防护措施是什么呢?”,从而引出主题。③事件情景创设如“物质燃烧的条件”这一探究实验中,可以引用下列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塞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火光冲天,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转眼间,战舰沉没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部门提供的材料,准确地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呢?原来“欧罗巴”号船舱内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所以就着火了。在学生的好奇中,引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这一主题。与直接提出问题相比,利用情景的创设来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学****中的角色发生变化,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问题的发现者。⑵提出实验假设这一过程是探究中学生真正思维活动的开始。古希腊伟大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引导启发使人们顿悟早已存在于心中的认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己首先作出猜想假设,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⑶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的组织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开放型的。学生对于实验探究问题的最终目的、相关知识点、实验步骤、实验注意点等进行充分的、自由的、敞开式的讨论,并分工负责,不断质疑,不断补充,最终确定探究方案。教师只是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提供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材料,鼓励学生去查找有关资料,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另一种是引导型的,即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学生在思考、学生在讨论,教师只是加以引导和控制,调控学生的思路沿着最终的探究目的展开,或顺着学生的思路用恰当的方法层层推进,步步引入,拓宽学生的思维,拟定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案。在接触探究实验的初始阶段,由于学生****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还不具备对整个实验的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故不宜一开始就采用开放型的组织形式,而最好采用引导型的。教师必须注意把握尺度,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防止出现虽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却使探究处于无序状态的混乱状态,要做到既不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能力的培养,又保证整个探究朝既定的方向发展。⑷实验探究过程实验探究与调查研究、科技创新等其它研究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是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的,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的充足、充分、准确是确保探究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因此,实验前,教师需对学生探究方案中涉及的药品、仪器等有全局的了解,对学生未考虑周全的材料等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秘而不宣”,密切关注学生的探究,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与传统应证性实验不同,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方案,作创造性的变动。如在探究活动时另外提供材料、相关文章或仪器药品等,引导学生当堂进行设计,既激起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沉浸于自觉思维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操作这一过程是整个实验探究中空间最分散、学生个性最集中、学生思维最敏锐、素质形成最关键的阶段。如探究“多种方法鉴别Ba(OH)2溶液、Na2CO3溶液、稀HCl”实验中,由于鉴别方法较多,还可能涉及多次取样,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学****层次不同的学生对实验很可能持不同态度,出现“知者做实验,不知者看实验”的现象,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握全局,可以对不同学****能力的学生合理分工,通过一些手段如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鉴别要求等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力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把脑动起来,将手动起来。通过不同程度的提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往再深一点的层次发展,实现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认真观察和如实记录的****惯,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要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反复论证,不能牵强附会。实验改进“预见不如撞见”。在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预见方案无法执行,预见现象没有出现等多发状态,这一些可能缘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或经历,也可能是实际与理论存在差异。当出现异常情况时,教师不宜加以打击或阻断实验,否则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将大大降低,不妨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或将原有的方案、仪器、连接方法等加以修改,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愿望,而且培养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求真精神。⑸实验结论经过探究实验后,学生处于“***燃烧”中,可能对知识及实验的设计操作等处于“似清似浊”的混沌状态。如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气密性检查”(见课本P111页图6-10)实验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有的将装置到过来,有的将装有水的小试管液封住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有的用嘴从导气管吹气,有的用保险膜封住长颈漏斗的上端,方法不一而足。通过多种方法多次实验,学生往往能找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但并没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时教师需因势利导,乘胜追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维框架,认识到这些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都是通过改变内部压强,形成内外压强差而实现的。另外教师还可以让每位学生针对各自实验中的方案、装置、现象、结果作一个初步评价,然后召开一个学生实验汇报会,展示学生五彩缤纷的方案和结论,并针对不同的地方展开讨论和分析,互相评价,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教师既要肯定学生实验中的成绩,又要及时指出学生实验探究中的不足,最后形成合理的方案和结果。经过这一过程后,学生可以理清整个实验的思路,明确自己实验中“闪光点”和不足。⑹知识结构重建通过对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都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收集和记录的原始记录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以小论文、图表、调查报告等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操作实验,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正确认识,培养了良好的操作意识和动手能力。⑺能力形成这是实验探究的成果之一。实验探究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研究性学****这一种学****重过程、重分析、重应用,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环境中,给学生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①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后,运用比较、综合、概括、分化等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获取有用信息,并转化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分析思维得到了培养。②洞察力化学实验千变万化,常常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学生就难以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化学实验的观察要全面,不同的视角观察实验,能看到不同的侧面,进而看到或想到不同的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训练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解决问题边发现问题,并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正确的反应。③创新能力探究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分析、观察和操作后,学生感性和理性认识上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将刺激他们在下次的实验和其它活动中有创造性的表现,如对实验仪器进行创新,实验装置创新、实验方案创新等等。与传统的实验相比,探究实验打破了教师“领导”学生进行按部就班实验或大脑中做实验的模式。它的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脑激发动手,动手促进动脑,手脑并用,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使学生在“不知觉”中自觉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探究活动中的新奇,小小的成功都会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去设想,去探索,去分析和创新。通过探究,学生建立了对化学的情感,学会了与人合作,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了探究的方法。另外,探究中培养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将促进学生更好更多地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更科学客观地设计实验方案,一步一步寻找科学的真谛。二、探究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从主要转为次要,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其实却更高。因为探究活动这一研究性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和交叉,与生活、实践、军事、医疗等联系都很密切。教师在指导时会觉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吐故纳新,吸收其它学科的知识,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2、寻找合适的探究形式实验探究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涉及面广,形式也很开放,活动难以控制,在起初的探究活动中难免失误较多,延时耗时,走一些弯路,教师要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家庭实验等易操作控制的简单活动开始,保证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与学生的协作中,努力探索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探究模式,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3、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探究实验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因此需要相应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除了需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强化对过程的评价,弱化对结果的评价;强化对兴趣的培养,弱化对智力的选拔。强化对创新方法的鼓励,弱化对奇思怪想的否定。强化学生集体协作能力的评价,弱化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能力的展现。探究活动是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过程,而面对的对象又是灵活多变,不同个体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要从总体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开展活动。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由想象、自主学****自觉探索的机会和条件,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有的放矢地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切不可把学生的思维囿于既定的目标思维中。要强化分析探究等科学方法的引导,弱化对实验规律的概括总结;强调创新思维的激发,摈弃思维模式的灌输;强调以情感触发动力,摈弃以中考压力促进学****态度。还要不断完善和丰富评价体系。在探究中,教师切不可有过高的起点,过大的期望,过急的情绪和过度的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