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学习培训.pdf

格式:pdf   大小:2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学习培训.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7 文件大小:2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学习培训.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学习培训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学习培训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学****培训一、网络舆情的内涵(一)网络舆情的含义: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个别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二)网络舆情的特点:突发性、快速传播和升温、不确定性、偶然性、复杂性、群体性。(三)舆情控制指标范围:互联网对象:网民内心的想法(情感、态度、意见)手段:控制传播目的:减小负面影响(四)网络舆论场新趋势开端:2013年5月3日打击网络谣言移动化趋势:入口移动化、平台移动化、传播移动化主体两极化:网络法制化、普通网民规范化、访民极端化(五)新媒体发展过程1992年:短信1998年:互联网元年2001年:论坛聊天室2004年:博客、微博2010年:移动互联网、微信二、网络舆情研判(一)舆情诉求研判:身份研判:发帖人身份信息研判意图研判:发帖人意图与网民观点其他研判:带头人、当事人、水军(二)传播平台和方式研判平台研判:短信、论坛、信箱、微博、微信(三)判断舆情敏感度的技术标准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六是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七是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八是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三、网络舆情处置(一)舆情处置的准备1、阵地占领:①论坛②微博2、弹药准备:论坛马甲帐号准备3、人员准备:①领导准备②网评员准备4、网贴技术分析:点击率跟帖(评论)5、战术准备:以战代练,协同作战6、敏感事件提前调研(二)舆情处置的原则公开:有选择的公开透明:可控的透明及时:抢占信息源和网络话语权速报事实(态度),慎报原因”法则;准确:细节、逻辑、目标人群(三)舆情升温三个阶段萌芽期:90%网贴爆发期:回应冷却期:控制传播(四)网络舆情的现状1、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2、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3、网络舆情的偏差性(五)网络舆情的本质1、饿夫理论要善于通过设置新议题来转移公众注意力,防止网民继续搜寻、关注负面信息。2、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3、邻避效应指居民或当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四、互联网引导概述(一)互联网对舆论生成的作用与影响1、传播速度更快2、影响范围更广泛3、舆论能量剧增(二)影响舆论生成的主要因素1、社会事件2、社会心理3、重点网站4、传统媒体5、政府对应6、意见群体7、网民参与(三)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特点1、网络舆论生成与传播者互动。2、权威机构、部门或某些“意见领袖”在网络舆论生成或传播中具有特殊作用。3、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并非单纯的线性运动。4、网络舆论一旦出现,便会在极短时间内、极大范围内迅速蔓延。例如“华南虎”事件。5、事件隐含的冲突性和对立性越被强化、网络舆论的热度就会越高。6、一些网络舆论的生成和爆发常常具有“诱发性”必须加强对舆情的研判。(四)当前我国网络舆论形势1、网络舆论空前活跃、社会影响越来越大。2、网络舆论的民意表达功能更加突出、直接考验党的执政能力。3、网络舆论的热点成因多元化、并聚焦放大社会问题和矛盾。4、网上舆论向网下行动延伸,舆论对网民的思想行为影响更加深刻。5、微博、微信、博客成为网络舆论的发源地。(五)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1、少数部门应对网络舆论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策略不当。2、忽视群众合法的利益诉求,导致群众认为“上访不如上网”。“在网上把问题放大”才能引起关注。3、有的急于平息网络舆论,甚至编造虚假信息掩盖真相,误导舆论。4、有的单位不重视现实问题的解决,把暴露出来的问题归咎于互联网。5、有的单位处理舆论事件时“护官护富”,造成恶劣影响。6、不少地方党政部门面对网上热点与突发事件,以行政干预为主,“只处理,不通报”、“先处理、后通报”、“堵封删”的应对模式,不但不能化解矛盾,还会加剧矛盾。(六)如何正确、有效引导舆情1、提前准备应急处理预案。2、尽早作出反应,以形成公众第一印象。3、占领高地,通过权威网络媒体、发布正面声音,增强可信度。4、“实事求是”保证正面发布的消息真实可靠5、“坚持不懈”持续引导网络舆论,防止出现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