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第四章检测题及答案(各一套).pdf

格式:pdf   大小:2,634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第四章检测题及答案(各一套).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7 文件大小:2.5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第四章检测题及答案(各一套).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第四章检测题及答案(各一套)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第四章检测题及答案(各一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检测题一、单选题1.(3分)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乐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就听不到琴音了,这是因为()【考点】91:声音的产生.【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弹奏吉他时,琴弦振动产生美妙的声音,用手掌按住琴弦停止振动,所以声音消失了。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声音产生的条件,需要清楚的是: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3分)下列实验中,不能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是(),,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屑会随着音乐起舞【考点】91:声音的产生.【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将声音的振动放大,转换成其它振动现象;(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解答】解:A、用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的泡沫球被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不符题意;B、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水平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象,说明钟发出声音时,钟在振动,是声音产生的条件,B不符合题意;C、敲打铁管的一端能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是探究声音产生条件;故C符合题意;D、在音箱上放一些纸屑会随着音乐跳动,说明发声的音箱在振动;故D不符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了解和掌握,注意转换法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道基础题。3.(3分)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考点】9A: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分析】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解答】解:A、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符合题意;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声音,声音通过空气、手指传入人耳,不符合题意;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敲桌子的声音,声音通过桌子传播,不符合题意;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声音通过牙齿、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属于骨传导,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此人听到声音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二是通过骨骼进行传播。4.(3分)关于助听器的作用的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考点】98:人耳的构成;9A: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分析】助听器是利用骨传导的原理将声音传递到听小骨,并不是单纯的将声音放大。【解答】解:A、助听器是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听到声音,而不是为了获得立体声,故A错误;B、助听器适用于多种听力有障碍的人,不仅仅专供老人使用,故B错误;C、利用助听器是为了通过骨传导来使听力有障碍的人听到声音,而不是单纯的将声音放大,故C错误;D、助听器是利用骨传导的原理将声音传递到听小骨和其它组织,再通过听觉神经将信号传至大脑,主要用于听力有障碍的人,故D正确。故选:D。【点评】了解助听器的原理,知道骨传导是助听器的主要传输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3分)“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考点】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分析】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解答】解:“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都是声音的大小,即分别是响度大和响度小。故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6.(3分)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声音”“声音”“声音”频率低于20Hz【考点】9E: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解答】解:因为大象进行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其频率低于20Hz,不在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之内,所以人类听不到大象之间的交流”声音“;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人耳听觉范围的掌握,明确不是大象发出的所有的声音都是次声波,只有大象之间交流时才会是次声波。7.(3分)关于噪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考点】9J:噪声及其来源.【分析】噪声的定义有两个:①从产生角度定义,物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是噪声。②从环保角度定义,凡是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解答】解:A、优美的轻音乐,如果干扰了别人休息,就是噪声,故A错误;B、从环保角度定义,凡是干扰人们正常的学****休息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故B错误;C、响度大的声音不一定会是噪声,故C错误;D、歌唱家优美的歌声,如果干扰了别人休息,就是噪声,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对于此类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也是中考的考点,需要重点掌握。8.(3分)一场大雪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特别宁静,这是因为雪地的微孔能吸收声音。根据上面的描述,你认为在会堂、剧院的四壁和屋顶都做的凹凸不平,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由于会堂、剧院的面积比较大,声音从舞台传出后遇到墙壁再反射回来的时候,用的时间较长,回声和原声间隔的时间较多的话,人耳就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这样观众就可以听到两个声音,影响听众的收听效果。【解答】解:会堂、剧院的墙壁做成凸凹不平的形状,或采用蜂窝状的材料,主要是因为声音在反射时能量会相互抵消,从而减弱声波的反射,减弱回声,增强听众的收听效果。故选:A。【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要知道声波具有能量,声波也可以反射。同时还考查了回声产生的条件。在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考查的内容是什么。9.(3分)下面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考点】9E:超声波与次声波.【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是超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具有传播距离远、速度快的特点。【解答】解:A、蝙蝠发出的是超过20000Hz的超声波,人耳无法听到,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超声波发出以后,到达海底就会反射回来,回声探测仪接收到讯号后,计算出超声波从发出到接收所用的时间,根据超声波在海水中的速度每秒钟1500米,就能知道海底的深度了,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超声波具有穿透性,所以可以用于医疗检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此类题目考查了对超声波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要结合定义和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解答。10.(3分)下列不能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考点】9M:声与信息.【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解答】解:A、响起的门铃声,我们知道有人来了,是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B、战场上吹起的冲锋号,是提醒战士们向前冲,是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C、声音在铁管中传播比空气中快,说明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不能说明声音传递信息,该选项符合题意;D、雾中航行的水手吹响号角的回声判断前方的情况,是声音传递信息,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利用,利用声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二、.(3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超声波传播的速度比次声波传播的速度要大【考点】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9E:超声波与次声波;9J:噪声及其来源.【分析】(1)人耳的听觉是有一定范围的,超出频率范围或响度太小的声音,人耳都是听不到的;(2)从骨传导的角度可做出判断;(3)噪声在绝大多数时候对人是有害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中也有利用的价值;(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与声波的频率无关。:..【解答】解:A、听到声音的条件必须满足:一要有发声体振动产生声音,二要有介质传播声音,三要有良好的听觉器官。除此以外,声音的频率还必须在20Hz~20000Hz之间,声音要有一定的响度,只有具备这几个条件,我们才能听到声音。所以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不一定就能听到声音,故A错误;B、如果一个人的耳膜破裂了,他无法通过空气的振动听到声音,但他可以借助骨传导来听到声音,故B错误;C、噪声通常是有害的,但我们有时也可以利用它去做有益的事情,比如,飞机场利用噪声来驱赶飞鸟、利用噪声作为武器对敌人造成杀伤等,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声波的频率无关,在15摄氏度的空气中,超声波传播的速度与次声波传播的速度相同,故D错误。故选:ABCD。【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声现象的几个基本知识点,包括人耳的到声音的条件、噪声的利用、声速等,有一定综合性,但难度不大。12.(3分)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考点】9O:声音的综合利用.【分析】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声音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可以辨别物体。【解答】解:A、鼓只有在鼓锤的敲击下振动才能发声,并且振幅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符合题意。B、“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指声音的响度大。不符合题意。C、“闻其声知其人”,通过音色能辨别说话者。符合题意。D、“隔墙有耳”说明墙能传播声音,所以固体能传声。符合题意。故选:ACD。【点评】对于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首先明白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说明的内容再进行判断。三、.(3分)学****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一下总结,请你在横线上填上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笛声传得很远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月球上方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气体传播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笛子时空气柱会振动发出声音,笛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都是通过气体传播的,笛声传得很远就是通过空气传播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一样,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故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一些,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月球上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故答案为:(1)振动;空气;(2)大于;(3)月球上方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声。【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速度等有关知识,要注意区分。14.(3分)如果只用一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放大,小华在台下听到的不是(“是”或“不是”)立体声。【考点】9B:双耳效应.【分析】(1)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2)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所以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解答】解:用两个话筒放在舞台上不同的地方将声音播放出来是立体声,声源处不同位置放的话筒越多,观众四周对应的扬声器越多,声音通过话筒、扬声器传到观众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的差异也就越明显,听到的立体声效果就越好。因此,只用一个话筒将舞台上的声音播放出来不是立体声。故答案为:不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双耳效应的应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中多注意这些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3分)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它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骨传导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考点】9A: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分析】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而且传播速度比液体、气体还有快一些,传播效果也要好一些。【解答】解:蛇没有耳朵,它只能通过骨头,作为固体来传播声音,听到外界的信息。故答案为:骨传导。【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骨传导具体应用的理解能力,属于基础的考查。16.(3分)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音调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慢的缘故。【考点】9D: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频率来决定。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解答】解: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速度较慢,音调低。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速度较快,音调高。答:音调,慢。【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音调定义和其相关因素关系的掌握程度。17.(3分)某种昆虫飞行时,3分钟内翅膀振动1800次,小明同学不能(“能”或“不能”)听到这种昆虫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考点】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9D: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分析】(1)频率是物体1s振动的次数,根据翅膀1min内振动了30000次,可以求出频率。(2)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解答】解:昆虫的翅膀在3min内振动了180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为=10Hz;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10Hz在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外,所以不能听到该声音。故答案为:不能。【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1)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能求频率;(2)记住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18.(3分)乐音和噪声的最根本区别是:乐音的声源振动是规则的,而噪声的声源的振动是不规则的。【考点】9J:噪声及其来源.【分析】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物体由于做杂乱无章无规则的运动而产生的声音叫做噪声。【解答】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是发声体做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噪声是由于发声体的杂乱无章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故答案为:规则;不规则。【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19.(3分)夜间,学生已经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小明关上窗户;小华用棉花塞住耳朵继续睡;小云起身到歌厅去交涉,要求将音量放低。请问三个同学各采用了什么办法减弱噪声:小明在传播过程中;小华在人耳处;小云在声源处﹣。【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小明关上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小华用棉花塞住耳朵继续睡,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小云起身到歌厅去交涉,要求将音量放低,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答案为: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在声源处。【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目。四、、小华、小云三个同学一起做“土电话”实验:(1)小明在用“土电话”听声音时,不用抬头看对面是谁,就听出来对面是小华在讲话,这是利用从曾培泉的声音的音色(“音调”、“音色”、“响度”)来判断的;(2)相距同样远,小华以同样响度的声音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小明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小,而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响度就大些,这种现象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若小明和小华在使用土电话时,小云用手捏住线上某处,则听者小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时由于小云捏住了线,使得线停止了振动;(4)如果在使用土电话通话时,使线处于松弛的状态,听者小明就听不到对方小华的声音,这说明拉紧的棉线比松弛的棉线不易填(“易于”或“不易于”)传播声音。【考点】91:声音的产生;9F:响度;9H:音色.:..【分析】(1)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2)用金属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金属丝传声效果比棉线好;(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4)声在松驰的琴弦中传播,能量损失很快,传不了多远。【解答】解:(1)小明在用“土电话”听声音时,不用抬头看对面是谁,就听出来对面是小华在讲话,这是利用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该部分停止振动,则不会产生声音;(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故答案为:(1)固体;(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4)不易。【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音色和响度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五、,他们查表得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小华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小明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响,两次声响的间隔时间为3s,请问两次声响分别从哪里传递过来?这段铁路有多长?【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析】(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2)声音在铁轨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是相同的,根据公式v=求出铁路的长度。【解答】已知: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v=5200m/s,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v=340m/s,12时间间隔△t=3s求:铁路的长度s=?解:(1)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2)设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时间为t,则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t=t+△t,121∵v=,且声音在铁轨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相等,∴声音传播的距离:s=vt=v(t+△t),1121∴声音在铁轨中的传播时间:t==≈,1所以铁路的长度:s=vt=5200m/s×=1092m。11答: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轨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这段铁路的长度为1092m。【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知道声音在铁轨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相等是解决此题的关键。:..22.(1)小明同学站在一座山崖壁前方,大喊一声,经过10s后听到回声,请问这时小明同学离山崖壁有多远?(2)承接第一问,小华同学开车以60m/s的速度向山崖壁驶去,当她的车经过小明同学时,小华按了一下喇叭。请问,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小华将听到汽车鸣笛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考点】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分析】(1)人发出的声音经高山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的时间,可以求出人发出的声音传到高山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人离高山的距离。(2)鸣笛后,声音传到山崖返回汽车时,车以6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时间t,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车鸣笛时距山崖的距离的2倍,据此求解。【解答】解:(1)人发出的声音传到高山的时间:t=×10s=5s,由v=可得,小明同学离山崖壁的距离:s=vt=340m/s×5s=1700m。(2)设从鸣笛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为t,在t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s=vt=60m/s×t,车车声音传播的距离:s=vt=340m/s×t,声声如图所示,则:s+s=1700m×2,声车即:340m/s×t+60m/s×t=1700m×2,解得:t=。答:(1)这时小明同学离山崖壁有1700m远;(2)。【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声音从人所在地方传到高山的时间(单趟用时)是解题的关键。.(3分)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物变亮,,,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比原来亮【考点】A6:光的反射现象.【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确定经过镜面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再根据物体反射光线的多少分析物体的明暗。【解答】解:因为当手电筒对着像照射射时,反射光线刚好射到物体上,而物体反射出去的光线增多,因此物体变亮,像随之也变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的掌握情况,会根据物体所反射的光线多少判断物体的明暗程度。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空间的亮、暗与像的亮暗无关,只有物体变亮,物体才能反射更多的光线,使像变亮。2.(3分)通过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物体离凸透镜越近,,物体离凸透镜越近,,【考点】B7: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分析】(1)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原则,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若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实像都是倒立的。(2)成虚像时,物像同侧,物距越大,成的像越大,像距也越大;虚像都是正立的。(3)凸透镜成像特点:①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③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解:A、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变大,故A错误;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减小,像变小,故B错误。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故C正确。D、当物距大于2f时,成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放大的实像;当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实像;虚像都是放大的,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在掌握规律的同时要善于总结,找出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以及成像特点、像距和物距的关系。3.(3分)如图所示,a、b是一点光源S射向凸透镜的两条光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可能不交于一点【考点】B4:凸透镜的会聚作用;B6:透镜的光路图;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A、、D。【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没有标明焦点的位置,发光点S可能在焦点以内、以外、或焦点上,由于a、b两条光线是点光源发光的光线,若发光点S在焦点以外,经凸透镜后一定交于一点,由于点光源S的位置不在主光轴上,因此其像一定不在主光轴上,若S点在焦点以内,则发出的两条光线不会相交而是反向相交成虚像,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掌握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3分)在下列几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看见“白云“,,看起来像变浅了【考点】A6:光的反射现象.【分析】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解答】解:A、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原理,故本选项符合题意B、人在湖边看到水中的鱼在游动,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C、人在阳光下,地面出现人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注满清水的碗底,看起来像变浅了是由于来自碗底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光线看去,所看到的是碗底的虚像,像比碗底的位置高,属于光的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涉及的是光学知识点,难度不大,都是一些基础知识,但A、B、D三个选项都涉及到水,容易混淆,因此,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5.(3分)关于显微镜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此时不需要调节显微镜便可以继续进行观察【考点】BC:显微镜.【分析】根据显微镜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即可解答此题。:..在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乘积。A、由上述分析可知,物镜、目镜对物体都进行了放大,故A正确;B、显微镜通过目镜看到的像同物体相比倒正情况是相反的,故B错误;C、物镜和目镜的焦距不同,对物体放大的倍数一般不同,故C错误;D、若把物体向物镜移近适当距离,此时需要调节显微镜才可以继续进行观察,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1)显微镜的物镜成放大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2)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目镜放大倍数乘积。6.(3分)如图所示,手握放大镜,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则看到的()【考点】B8: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分析】首先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