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阅读研究.docx

格式:docx   大小:2,842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阅读研究.docx

上传人:科技星球 2024/5/7 文件大小:2.7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阅读研究.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阅读研究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阅读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数学阅读研究??曹黎星[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个性化教育,它所体现的教学要求与新课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阅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学****技能。但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忽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文章主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高中数学阅读的有效性问题进行研究。[Key]多元智能;高中数学;阅读[]??????[]??A????[]??1674-6058(2023)20-0007-04多元智能理论是心理学范畴的概念,被应用至教育学领域,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必须重视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发展与成长空间。以数学文化和统计图表为代表的阅读理解题目,已逐步成为新高考数学试题中的重要题型。尤其涉及概率和统计学问题,所设置的情境更新,文字阅读量更大,学生理解有困难。由此可见,提升高中数学阅读的有效性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不断改进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智能特征,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多元智能理论下开展高中数学阅读教学的价值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但当前部分数学教师对于数学阅读教学的关注不够,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内容繁多、时间紧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教师观念陈旧、认识不清。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若不能对题干进行深入、有效的阅读,就不容易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对数学阅读教学评价有明显的启示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落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今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教师改变以往只是依据学生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机制,根据学生智能的不同类型来对其进行分类,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发展。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评价时需要注重运用定量定性的评价手段。比如,在对学生的数学阅读过程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数学探究阅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此外,阅读主体、内容是多元化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体系应是可以量化的。教师可以通过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关课堂表现,以便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二、提升高中数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一)改进数学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阅读自学”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学生的综合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数学知识点和例题的讲解,更要重视对数学阅读、推理等学****技巧与策略的指导,从而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强化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对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可以通过渗透数学史、举例和类比等方法来进行渗透,使知识点具体化;二是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个性化地理解抽象的知识。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重视对数学语言的思考和总结,以便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反思和总结经验,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二)加强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不断完善数学阅读教学方法,对学生加强阅读指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去阅读题目,一起去捕捉、挖掘和整合题目中所蕴含的信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水平。,理解题意。学生在阅读时要了解题目的内容、数据、重点语句等,同时还要注意问题的设问方式,并根据从题干中了解到的内容判断题目的类型、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题目的大致解题思路。,做好标识。在解答问题时,要反复读题,把题目读“薄”。同时,圈出关键的文字和数据,留下做题的记号,有效地提炼出题目中的信息。,善于反思。解决问题是学****数学的最终目标,在学生构建好数学模型之后,需要让他们再一次阅读题目,检查是否还有没被运用到的条件,是否正确理解了题意,所列出的关系式是否符合生活经验等。同时,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完成题目之后进行回顾和反思,以便能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例1]融合传统文化和数学史的数学阅读题。魏晋时期刘徽撰写的《海岛算经》是关于测量的数学著作,其中第一题是测量海岛的高。如图1所示,点[E]、[H]、[G]在水平线[AC]上,[DE]和[FG]是两个垂直于水平面且等高的测量标杆的高度,稱为“表高”,[EG]称为“表距”,[GC]和[EH]都称为“表目距”,[GC]与[EH]的差称为“表目距的差”,则海岛的高[AB=]()。(三)合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基本的保障,教材中包含大量的阅读材料,为了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阅读材料的潜在价值。基于此,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教材融入了“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等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可读性、趣味性、探究性的材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设问题情境[例4]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教材必修第一册第128页“阅读与思考”——对数的发明。教师在教学“对数的概念”这一课时,可以结合“对数的发明”创设情境导入,课件展示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16、17世纪之交,大数运算在航海、天文、贸易、工程以及军事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数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成了当务之急。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在研究天文学的过程中发现了简化大数运算的有效工具,于1614年出版《奇妙的对数定律说明书》,代表对数的正式诞生。在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指数概念时,纳皮尔并没有意识到指数与对数之间相互可逆的关系,直到18世纪,指数与对数的互逆关系才由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他指出“对数源于指数”。通过引入对数发明的过程和产生的背景,可让学生认识到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再加上适时地介绍数学史,可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很好地渗透了人文素养。,开展探究教学[例5]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教材必修第一册第92页“探究与发现”——探究函数[y=x+1x]的图象与性质。背景:学生对函数概念、函数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对研究函数的思路与方法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初步形成了从“图象视角”和“运算视角”研究函数的****惯。学生对两个基本初等函数相加所得的新函数接触不多,探究意识不够强。学完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幂函数,与学生一起探究两个初等函数相加得到的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思考。(1)你认为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这个新函数?(2)你能否按照之前学****的方法研究这个函数?(3)你能画出函数的图象吗?(4)尝试着证明:当[x>0]时,[x+1x≥2],当且仅当[x=1x],即[x=1]时取等号;当[x<0]时,[x+1x≤2],当且仅当[x=1x],即[x=-1]时取等号。通过本节探究课,让学生掌握从代数运算、几何直观等不同视角研究一个新函数的方法,能够完整经历探究的过程,发展“四能”,同时为后续基本不等式的学****做好铺垫。此外,通过探究两个初等函数相加得到的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可以类比研究两个初等函数相减、相乘、相除得到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拓展探究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6]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教材必修第一册第157页“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对数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在学生完成第四章的学****后,教师安排学生尝试完成一篇数学小论文,培養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发,按照一定的目标,借助各种认知活动获基本经验积累,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问题总结。基于以上策略,做以下实施建议:,结合小论文主题,初步筛选出大致研究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