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TCEC 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

格式:docx   大小:7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TCEC 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24/5/10 文件大小: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TCEC 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TCEC 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 】是由【书籍1243595614】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TCEC 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09T/CEC20170210IT/×××CCS×××T/CEC备案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T/CEC20170210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ofEnergy(ConsultationDraft)2018-××-××发布 2018-××-××实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2009T/CEC20170210IT/CEC20170210II微能源网工程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微能源网中各分系统工程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电、气、热、冷等终端能源为核心的发、供、用能源设施的工程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适用于本文件。GB50293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613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51131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GB51096风力发电场设计规范GB50797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071小型水力发电站设计规范GB51048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60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1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T5006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14050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50171电气装置安装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41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51098城镇燃气规划规范2009T/CEC20170210IT/CEC201702102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494城镇燃气技术规范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L/,IOE以电能为核心、集成热、冷、燃气等能源,综合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能源系统与信息通信系统,协调多能源的生产、传输、分配、存储、转换、消费及交易,具有高效、清洁、低碳、安全特征的开放式能源互联网络。,IOE微能源网是由供能单元、储能单元、能量转换单元、能源配送网络、信息交互系统、用能单元等汇聚而成的,集多类型能源,具备协同控制和能量管理功能,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小型能源互联系统。,具备独立运行能力的微能源网。、气、热、冷一种或多种负荷需求的能源生产、存储设施。,RIOE城乡一定范围内,面向微能源网及其他用户,以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耦合互联形成的区域综合供能网络,是能源互联网形式之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DERs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源包括气体燃料、可再生能源等,充分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二次能源以用户端的热电冷为主,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是反映能源互联网能量损耗程度的指标。,按能源品位对其逐级加以利用的用能形式。 是指以天然气为主要燃料带动燃气轮机、微燃机或内燃机发电机等燃气发电设备运行,产生的电力供应用户的电力需求,系统发电后排出的余热通过余热回收利用设备(余热锅炉或者余热直燃机等)向用户供热、供冷。2009T/CEC20170210IIIT/ 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必要时含储能装置)。,实现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多能互补和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立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实施监测、运行控制、调度管理、能源计量、能源交易等。,微能源网接入能源互联网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应对能源互联网和其他用户的供能可靠性以及供能质量、公众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供能设备和其他用户的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气、热、冷负荷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既有建筑,宜采用多年实际统计数据。2对于规划建筑或无法实测的建筑,宜采用面积指标法进行估算,指标的取值应体现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规范的规定。建筑设计方案确定后,应采用动态负荷分析法确定负荷。3计算建筑负荷时,应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建筑物面积系数等。、气、热、冷负荷的计算应符合以下规定:1对于已有的工艺用户,宜采用多年实际统计数据。2对于规划中的工艺用户,宜采用同类型、同等生产规模耗能量进行估算。3计算工艺负荷时,应考虑用能介质的参数、同时使用系数和投产时间等。、能源转换和时间特性的基础上进行仿真计算,确定网内电、热、冷、气总负荷最大和最小值及其时间特性。6供能2009T/CEC20170210IIIT/、分布式光伏电系统、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小型水力发电系统等供能单元。,靠近用能设备,并与其它能源站之间应互相联通。、热、冷平衡的原则,并根据电、热、冷负荷的特性和大小合理确定。、热、冷负荷特性、并网条件、节能环保、,其能力应满足调峰需求。,按负荷需求分期建设、分步实施。《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GB51131等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等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风力发电场设计规范》GB51096等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小型水力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071等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气、热、冷负荷需求的前提下,应通过优化运行策略来保证微能源网的持续高效运行,储能设备调节策略应从能源利用效率、经济技术、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比较后确定。,储能电站充放电特性应满足微能源网内电负荷平衡需求。(冷)负荷平衡和蓄热(冷)应遵循国家相关规范,根据微能源网内各项负荷特性对能源系统进行科学的选择和合理匹配,在条件充分时应通过蓄热(冷)装置实现满足用户负荷需求、实现削峰填谷、达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较高的运行状态。(冷)负荷应在叠加各用户逐时热(冷)负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用户使用特性等因素后确定。,储能量应基于下一周期的负荷预测特性确定。《电化学储能电站设计规范》GB51048等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气、热、冷负荷特性、能源价格、能源利用效率及系统配置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2009T/CEC20170210IT/(冷)装置的设计容量应按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GB51131等现行国家相关规范计算确定。、热、冷负荷需求存在较大波动时,能源转化装置及蓄热(冷)装置应具备自动调节功能。(冷)装置的蓄能量应优先对热(冷)负荷进行削峰,其次基于运行经济性确定剩余蓄能负荷释放策略。(冷),制定微能源网内电转热(冷)方案时,应根据微能源网内的用能规模、用能特点、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以及国家(地区)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等,通过综合论证确定,并突出绿色、环保、高效以及智能化要求。。、供热需求时,宜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冷)转化量宜根据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价格和能源配额等确定。微能源网内电转热(冷)装置、系统宜具有自动适应能源互联网变化的功能。(冷)装置时,其制冷剂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环保的规定。(冷)系统应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关键设备应有备用。(冷)系统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需求。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热热源:1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时;2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供热热源的建筑;3以供冷为主、供热负荷小,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热热源的建筑;4以供冷为主、供热负荷小,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热热源,但可以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空调系统;5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且能按能源互联网要求自动、定时发送能耗数据信息。(冷),制定微能源网内气转热(冷)方案时,应根据微能源网内的用能规模、用能特点、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以及国家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等,通过综合论证确定。2009T/CEC20170210VT/。℃时,可选用吸收式制冷方式实现燃气转冷能。燃气锅炉是燃气转热能最直接的技术形式。燃气转热过程中应对其自身产生的余热、废热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当周边区域存在低温热源时,宜选用燃气热泵实现燃气转热能。(冷)设备应具备短时调节能力,参与微能源网内的动态调节。、供热(冷)网络、供气网络组成,应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分步实施。,能源之间的相互补充的输送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 、供电可靠性、。?,其接入系统综合考虑微能源网内部能源平衡和供能连续性要求确定,在接入点应安装双向电能计量装置,并具备现场抄表和数据远程传输的功能。、开关站、配电站等组成,其接线形式应满足电能可靠性要求。、开关站、配电站等的设计应遵循《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等现行的电力规范,并满足标准化、配电自动化的要求。(冷)(冷)管网设计应根据热(冷)负荷性质及末端需求情况确定供冷、供热介质及参数。除必须,宜采用水为供冷、供热介质。,宜采用较大的供回水温差。2009T/CEC20170210IT/,也可采用管沟、架空等敷设方式。,并综合考虑区域的现况及发展规划,通过水力计算确定供冷热管径。,应根据用户压力和温度要求,通过水力计算和热力计算,确定管道管径、保温厚度、热源出口蒸汽压力。。(冷)管网的设计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执行。,在水力计算的基础上确定。燃气管道的计算流量和水力计算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规定。(构)筑物及其他相邻管线之间应满足一定的水平和垂直净距要求,具体可按照《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执行。(箱)位置的选择应符合相关规划和系统设置的要求;调压站(箱)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及《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的规定。、半地下室和地下单独的箱体内。,其环境温度应能保证调压装置的正常工作。(箱)应具有防止出口压力过高的安全措施。调压站(箱)的进出口管道上阀门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配电间、变电室、电梯井、电缆(井)沟、烟道、进风道和垃圾道等场所。,应考虑建筑物沉降的影响;高层建筑的燃气立管应有承重的支撑和必要的补偿措施。、放散管起点等部位应设置手动快速式切断阀;与用气设备相连的燃气管道应设在便于安装、检修和不受外力冲击的位置。;大中型用气设备应有防爆装置、热工检测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半地下室及通风不良的场所时,应有通风、燃气泄漏报警器、自动切断等连锁控制装置和泄爆装置。,燃气计量装置应根据燃气计量特点、使用工况条件等因素选用。、开放、可互操作的信息系统。2009T/CEC20170210VIIT/、储能及能源转化装置、能源配送网络、用能设备应配置具有控制能源交换的信息终端及其至控制中心的传输通道。。、提高总体能效为优化控制目标。(用)能价格机制辅助提升优化控制效果。、能源转化装置、能源配送网络、用能设备应在其控制装置中设置安全稳定策略。。,与其相关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和整定应与大电网相匹配,并经校验合格后方可投人使用。,应符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总平面布置、设备选型、降噪措施等方面控制噪声。噪卢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的有关规定。目次前言 II1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IOE ,IOE ,RIOE ,DERs 54总则 55负荷分析 66供能 62009T/CEC20170210IT/CEC20170210V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