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pdf

格式:pdf   大小:428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pdf

上传人:1781111**** 2024/5/11 文件大小:4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 】是由【17811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高中语文18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长河浪花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又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wànɡ〕乎胡龁〔hé〕衅〔xìn〕钟...褊〔biǎn〕小忖度〔cǔnduó〕...便嬖〔piánbì〕莅〔lì〕商贾〔ɡǔ〕....??赴愬〔sù〕惛〔hūn〕不赡〔shàn〕衣帛〔yì〕.2。注意下面词的解释王::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就死地:走向受死的地方。褊小:狭小。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秋毫: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赴愬:跑来申诉。惛:不明白、糊涂。3。通假字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②王说,曰:“诗云……〞〔说:通“悦〞,高兴〕.③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④刑于寡妻〔刑:通“型〞,做榜样〕.⑤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反通“返〞〕..⑥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⑦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⑧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⑨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惛:通“昏〞,不明白,糊涂〕⑩是罔民也〔罔:通“网〞,陷害〕.错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4。一词多义:..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①度,然后知长短〔duó,用尺量〕.②王请度之〔duó,考虑〕.③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dù,限度〕.④春风不度玉门关〔dù,过〕.⑤物换量移几度秋〔dù,量词〕.若: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平哉〔像〕.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如果〕.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如此〕.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⑤更若役,复若赋,何如〔你,你们〕.刑:①刑于寡妻〔通“型〞,做榜样〕.②从而刑之〔处罚〕.③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惩罚,处罚〕.④刑马作誓〔杀〕.王:①则王许之平〔wánɡ,国君,秦以前对诸侯的称呼〕②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wánɡ,秦汉后受封爵的最高一级〕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ɡ,称王,动词〕抑:①抑王兴甲兵〔难道〕②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还是〕③屈心而抑志兮〔压抑,抑制〕〔1〕名词做动词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王:wànɡ,称王〕.可以衣帛〔穿〕.是罔民也〔通“网〞,陷害〕.老吾老……幼吾幼〔老:尊敬老人,幼:爱护孩子〕..〔2〕形容词做动词: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远离〕.〔3〕使动用法朝秦楚〔朝:使……朝拜〕.〔1〕前置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何由知吾可也〔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之〞是前置的标志〕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谓语前置〕〔2〕后置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介词短语后置句〕〔3〕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齐桓晋文之事知识导学大纲人教第五册4〕省略句将以〔之〕衅钟〔省略之代“牛〞〕焦点访谈1。老师:同学们,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试举例说明。甲生:“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思焉〞,说明“不能〞与“不为〞不同,气势宏伟,不可辩驳。乙生:“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一组句子,既扩展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丙生:“今王发施仁政……皆欲赴愬于王,〞从“仕者〞“耕者〞“商贾〞和“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前景,极富诱惑力。2。老师: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甲生:“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突出齐宣王“思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乙生:“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比喻对比得出前者绝对做不到,后者是举手之劳。丙生:“天下可运于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丁生:“缘木求鱼〞的比喻,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于自己八倍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请问老师,孟子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齐王接受“保民而王〞的思想的?老师:第一步,提出并明确关于王道的话题。齐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之事,说明他有称霸诸侯的野心。孟子一贯反对诸侯之间的武力征伐,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故以“不道〞“不传〞轻轻支过,转而讨论王道,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并肯定齐王具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即仁心。孟子深入探究齐王“以羊易牛〞的行为动机,从中发掘出不忍之心来,指出这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第三步,宕开一笔,从齐王恩及禽兽而功不及百姓中,得出齐王在实行王道、保民而王上属于“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这一步本应承第二步内容并回答齐王“此心合于王者何哉〞的疑问,阐述不忍之心与实行王道的关系;但孟子恐齐王了解其内涵后以难以实行搪塞,故先行论其“能〞而批评其“不为〞,断其退路,这体现了孟子迂回曲折、,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实行王道、统一天下的途径。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用心是实行霸道,证明实行霸道的灾难性后果,同时描述了发政施仁的另一番景象,一正一反,终于说服了齐王,向孟子请教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孟子这才不失时机地摆出“制恒产〞“谨之教〞“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孟子的谈话内容只有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应该实行王道、能够实行王道;不实行王道的悖谬和怎样实行王道,二是实行霸道的灾难。但是孟子善引善导,比譬适宜,故能以强大的逻辑力量逼其就范,令其服膺。